定位副业变现之路怎么走?

谁都不知道副业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变现,就连我当初开始写文,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认可,获得收入,但是我知道我只要按照我的策略去走,只是早晚的问题,新媒体行业就是这样,快得猝不及防,又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听过很多鸡汤,“再小的努力乘以365天都很明显”“你离成功的距离只剩下坚持”......我说的不一定对,但你需要的不是坚持,是策略,能够坚持下去的策略,和坚持下去就能有成果的策略。
定目标
如果你有技能,请直接忽略我这一步骤,比如写文章很牛的撰稿,或视频剪辑很牛的大神。毫无疑问,这个就是你的切入点。现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制造内容,并拥有广泛传播的渠道,至于火不火,一看调性,二靠坚持,这就涉及第二部分策略的问题了,稍后会讲到。
如果你没有技能,一切从零开始,得重新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和目标,恰好是我说的重点。
无论做什么,最终都是希望变现的,那我们需要逆向思维,去思考最终我做新媒体,或者在传统业务领域引入新媒体的最终变现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去找路径。不能踩个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现阶段的变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商变现:卖货
社群变现:卖平台
广告变现:卖流量
项目合作:卖本事
打赏变现:卖写作
电商不用多说,有产品,并且希望通过渠道卖出去,通过粉丝消化掉。微商近三年这么火,靠的就是微信朋友圈的半封闭信任感做链接。但为什么越来越难做,除了产品的问题,还有种子用户的问题,除非做分销裂变,不然很难生存,注意不要超过三级,不然就是传销了。像做的比较大微商的“艾艾贴”就是这个路数。
社群变现基于一部分有共同喜好或目标的人组成群体,已经比电商变现或者广告变现提高了一个层次——精准目标社群的精细化管理,更多的不是信息的提供,而是服务。如微课,“荔枝微课”“网易云课堂”等,学习提高类的社群玩的溜;还有类似“吉吉打卡群”,你可以通过提供某种持续服务,把社群维护起来。哪怕你提供的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技能和持续性的服务,如“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也能搜罗一圈死忠粉。
广告变现大家太熟悉了,不用多加赘述。可以去看看“papi酱”广告拍卖是多少钱....
项目合作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新媒体运营这块有很多沉淀的个人或团队通过与细分领域平台的合作所新生出来的领域。如针对现在微课层出不穷,现在是个人都在做课程,不乏烂课扎堆,“六爷笔记”就是做课程测评,有门槛进入,测评保质保量。这种变现方式需要链接自己的一些资源,所以外部要求高一点,内部要求低一些。
打赏变现全靠内功了,主要看内容,看写作。比较适合成熟又对细分领域特别专的写手。因为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说服读者的过程,不然没有积累,别人凭什么被你说动。
基于以上几点,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优势和资源,选取一种或两种结合的变现方式深耕细作。
讲策略
对于个人和企业,新媒体的渠道和工具还是很不同的。大致有两条路:流量号和品牌IP号。他们的区别是一个做内容的搬运工,一个做内容的原创者,流量号成效特别快,一般1-2个月就能有起色,很适合新手入门,什么流量鸡汤文啊~娱乐八卦~情感啊~两性关系之类的~这是大众都爱看的东西,也是随处可见的内容。短时间掌握全行业链的重要环节,最重要的变现方式就是卖广告。我有一玩的溜的朋友,一次性玩好几个流量号,年收入也很可观。不过还是得注意域名的防封跳转,吸粉注意粉丝及速率,小心被封,有一定风险。
品牌IP号侧重于细分领域的深挖,可以树立以个人或企业为中心的品牌价值,建立社群,变现渠道也更多,就是成效慢,需要持久的原创力和克服偶尔自我怀疑的控制力。
做好定位和路径,就要分解你的任务了。我始终觉得无论在哪个流量入口平台建个人账号,通过跑流量还是建立品牌号的方式都离不开内容输出和粉丝裂变。不然做到最后都不具备变现的基本条件。这个时候你要新媒体变现的目标就被分解为内容打磨和涨粉维护了,是不是更清晰更明确一些。
内容输出和粉丝裂变的第一步就是分享,那大众的二次转发主动分享的基因是什么呢?
马克•舍费尔在《引爆内容营销的6个密码》中总结到:
他让你看起来更酷/更智慧,更风趣或是更重要,能让你在心理上获得满足。
内容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让你哭,让你笑,或是让你觉得寓意深刻,值得与他人分享。
很实用或来的很及时。分享让很多人收益。
发现了一个新点子,等不及要第一个分享。
与作者感同身受,用分享表达对作者的支持。
代表一种成就,彰显你的个人地位。
那你就从以上几个角度去打磨你的文章和内容。缺什么就补什么,你得多看多写,才会有高质量的东西输出。关于如何写作,以后也会分专题讲到。
最简单的最难的恐怕是涨粉了,说最简单是因为你长得美,又或者你丑的很有特点,又有点幽默特质也能通过视频流量入口平台分分钟涨粉破万,恰好工具助力,这叫老天爷赏饭吃,就好像陈坤说陪考北影意外录取是一个道理。这种也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但是有吸取经验的意义。因为最后都得归因于两点,包装和持续化的曝光。
捧一个明星和建立一个IP号是一个道理,是一套活儿,不是彼此分裂的几个绯闻和几个作品。持续化曝光难的是每天找文,每天编辑,每天出文,每天更新,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就像明星在无数片子里打酱油等待时机。
包装就是一个全局思维和节奏推广的意义,难的是你要把自己的当作一个明星,去定调,围绕调性出内容,然后根据增粉情况调整推广方式和渠道,大家喜欢看什么,是不是应该在这个平台着重笔墨,是不是马上过节了,要出一篇预热的文案,是不是应该进入一个社群,绑绑大咖,让他带带我......
懂取舍
定位有取舍
今天看电影类的流量文好吸粉,明天又偏到明星八卦去,虽然有一定交集,但难免让观众对你的定位无法明确。定位电影流量就要把所有内容都通过电影这个角度切进去,你也可以在这个明星的电影中去八八卦,但主题,特别是标题别乱,一条路走到底。别到处挖坑,都是浅坑。
技能有取舍
起初你一定是一个人,精力有限,无法事事具备,哪怕每天出一篇文章,都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你可以拉长战线,但不要追求文章完美,排版完美,处处完美,那是不可能的。第一阶段你独立战斗阶段就重点把控内容的质和量。第二阶段你有一定积累了,可以引入合作伙伴,让专业人真正干专业事。多面手意味着你啥事都不精。
用户有取舍
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的内容和定位的你,你也不必取悦任何人。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前文所讲到的用户的粘性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流量类的本就是卖广告,粉丝来的快去得也快,也不需要单独建立社群做维护做互动。但是电商或社群类的就需要了,所以看到粉丝增增减减也是非常正常的,需要随着内容和数据反馈,给用户画更精细的画像。
这是一场持久战,怎么打,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