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七月十八会

2016-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吾心争两点

‌      七月十八会是一场历史悠久的古庙会,因在农历七月十八这天,所以得名七月十八会。七月十八会的地点是钟楼寺村,七月十八会和我们贾村的三月二十二庙会一样出名,基本上在贾村塬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庙会一开,必定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七月十八会在农历七月十八这天是正会,这天也是这么多天庙会里面赶会人数最多,买东西,摆摊摊,做生意的也是最多的一天。

一般这种大型庙会都会请剧团来唱大戏,我们所说的大戏就是穿戴古代戏服登台演唱的秦腔戏。秦人秦腔,大气磅礴。秦腔的确是吼出来的艺术,听起来大气,豪迈,特别带劲。在我的认识里,基本上每个贾村塬人都是戏迷,小到孩童,老到耄耋,都有看戏的经历,或许有些东西就是骨子里的,一直存在,无法割舍。

这种庙会基本上都是在正会的前两三天就开始的,开始的时候有一种仪式,叫做“挂灯笼”。“挂灯笼”顾名思义,就是往舞台上挂灯笼,装扮舞台,这种唱戏的舞台都是老式舞台,有一种特定的模式,很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感。挂灯笼一般都是庙会开始的当天下午装扮,舞台必定在晚上唱戏前装扮完成。唱戏的演员一般都是请当地的或者外地的秦腔剧团的专业演员来登台表演。舞台装扮也特别讲究,舞台顶部会插上一排旗子,稍微往下一点,就会挂上一排大红灯笼,里面安的电灯,通上电会格外亮眼,格外红火,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确给舞台增色不少,直接给人一种红火热情的感觉。然后就是灯光幕布一一完成,装扮完成的舞台格外漂亮,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晚上八点,一声锣鼓,一声唢呐,一声秦腔,庙会正式拉开帷幕。观众是特别热情的,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异常热情。小孩热情纯粹是好奇,在舞台上窜上窜下,上高扒低,反正一刻也静不下来,也不好好坐着,坐也是坐在舞台两边的前沿上。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问我爱看戏不,爱看啊!我说的看戏纯粹是看戏,只顾着看台上穿着戏服的演员了,压根就没有仔细听过一句秦腔,戏里唱的啥根本不知道,最爱看打戏,文戏根本看不进去,这或许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吧,好动随性,所以小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完全不同。老人就规矩的多了,大多都是资深戏迷,看戏的时候特别虔诚,特别入神,我两个奶奶还有姨婆舅爷绝对是铁杆戏迷,看了一辈子戏,听了一辈子戏。我小时候最爱帮我婆拿板凳,凡是爱看戏的我的亲戚,我都乐意给他们拿板凳,拿板凳就是为了坐着看戏。毕竟坐着比站着舒服多了。第一天看戏的都是本村的,也有一部分亲戚早早来了,就是为了看戏。一般吃完晚饭,收拾收拾,拿个小板凳就往戏场子去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在演唱开始之前,戏场子肯定就坐满了。人都是喜欢晚上出来看戏的,因为农历七月十八,大家想想,这个时候立秋不久,三伏天还没结束,可以说是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的好:秋老虎,秋老虎,热起来,要人命。所以晚上看戏真的是一举两得,一边看戏,一边吹着凉风,岂不美哉!所以场面可想而知,一定是人潮涌动。

还有卖东西摆摊摊也会在庙会的前一两天相继来到,所以一街两巷都摆满了摊摊,卖鞋卖衣服的,卖农具铁锨撅头手拉犁的,卖菜卖水果的,卖吃食的(羊肉泡,擀面皮,饸络),牲口集市(羊牛马猪)总之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过这些场景都是我小时候经历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推移,这里面的很多场景已经衰落或者消失了,毕竟庙会跟人们的现实生活,生活水平都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符合大众要求,适应大众的消费才会留存的。

庙会庙会,肯定与庙脱离不了关系,一般一个庙都会供奉着一位神仙,我们这边的庙里面都会供着火神(听奶奶讲过,我们敬奉的火神就是太阳神炎帝,炎黄子孙,炎帝生长发展壮大于渭水流域,而渭河又穿宝鸡市区而过,所以炎帝是最早的宝鸡人,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根本所在。所以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深入骨髓,我们敬奉火神,其实就是敬奉自己的祖先。炎帝是上古人士,至于长相如何,根本无从考证,不过从山海经等古籍中,还有传说神话故事中了解些许,炎帝异于常人,不过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庙里炎帝的塑像是三头六臂。),菩萨,王母娘娘,女娲娘娘,文曲星,等等。我们这边的老年人信神拜佛的人特别多,他们潜心向佛(我们所说的佛不单单指印度最早的佛,而是包含了道家甚至还有其他思想流派的学说的佛,旨在教人一心向善。),却从不迷信,或许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农村的老汉拉婆,没有什么文化,没念过书,没见过世面,有的人一辈子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可是他们也有追求,他们的追求就是来自于内心的朴实和善良,他们知道敬天地鬼神,他们会把他们的心愿向诸神诉说,一生行善,希望愿望成真。他们烧香拜佛,实际上就是通过神佛向天地表达崇敬之情,他们深知天地养活了所有人。我奶奶就是农村典型的善拉婆,心地纯朴善良,潜心向佛。我小的时候每逢初一十五,奶奶都要领着我去庙上拂尘,烧香,叩拜。那个时候我的确不懂太多,现在想来,全都明白了,其实奶奶这么做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修福报,每次的心愿都会一样,希望子孙平安,家庭和睦。

到今年奶奶已经八十五高龄,依然健康,我想这与她一辈子信佛,一辈子行善脱不开关系。现在虽然走不动了,虽然不去庙上了,可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每逢初一十五,总忘不了给菩萨上香点蜡,祈求一家老小平安富贵。一个人能用一辈子来信佛敬神,一辈子行善积德,就是值得每个人敬佩的。或许受到奶奶的影响,自己内心善良的驱使,我也成了一位佛教徒。虽然我已没有了奶奶对佛神烧香点蜡叩拜庄重的仪式,但我却在内心时时用佛教的思想约束净化提升自己。

善良这个东西就是深藏骨髓的。

庙会的时候就更热闹了,来自于整个贾村塬甚至是宝鸡市乃至更远地方的善男信女都来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愿新一年的好运连连,万事如意。

‌我感觉,庙会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反应出了社会变迁,反应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反应出了对秦腔的热爱,反应出了对生活的热情和祝福,算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文化保留。小时候,是特别向往庙会的,因为庙会就意味着有好多好吃的,能见到各个亲戚朋友,对庙会的渴望不亚于过年。亲戚朋友就应该礼尚往来,相互走动,而庙会造就了亲戚朋友见面最有利的条件。

每年过会,我们家肯定是最热闹的,因为我们家的亲戚多啊,据不精确计算应该接近三十家,我的天啊!很惊讶吧,事实如此啊。其他的亲戚就不说了(因为我要一一说来也不太现实,的确很多),就说说我的姑姑们,保守统计,十五个(除了我家姑姑,还有我干婆,我姨婆家的姑姑们也会来跟会,有时会比十五还多,我就是幸福。)。所以,经常是满院子的亲戚,有时候板凳都不够坐,想想满院子亲戚吃臊子面的情形,真的是一大景观。

小时候家庭情况比较艰苦,而我的心思也简单,我只是为了吃到好吃的而盼着庙会赶紧到来,庙会的时候就意味着可以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了。

还有,我们这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过会的时候,伯伯,舅舅要给我们家的小孩子“送绷绷”,我想这个词只有贾村塬的人知道,因为这个词极具地方特色,方言,习俗中一直说这个词,可“绷绷”两字如何诠释,我也不完全知道。不过,我可以凭我的认识做出解释。“绷绷”一词最早应该说的就是婴儿的肚兜,肚兜多么私密的物件,当然是由至亲之人送至,而伯伯舅舅就是最亲的人,理应他们送。所以这个习俗得以长久流传。可是婴儿总会慢慢长大,总不能一直送肚兜吧,所以,随着小孩子的成长,肚兜就被衣服所取代,小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可以送衣服了。这种习俗之所以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深了亲戚之间的感情。中国自古讲究礼尚往来,送绷绷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和方式。过会我最高兴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很多好吃的可以吃,第二个就是有新衣服可以穿。在那个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农村,小孩子能吃到很多好吃的,穿到新衣服,简直是天大的乐趣,所以,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愉悦。相对于两个妹妹来说,我更幸福点,因为我是老大,又是儿子,所以家人朋友特别偏爱我,每次送绷绷都是给我,所以每次过会我都会有新衣服穿。(特殊说明:毫不避讳的说,在我小的时候,农村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有留存,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男子娃是顶天柱,女子娃就是油花笼笼。这句话就包含严重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比两个妹妹更重要更特殊,我爱我的妹妹,我们都是爸妈的子女,而爸妈对我们的爱也是一视同仁的,在我们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本不存在。因为从后来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以及教育看得出,每个孩子同样重要,而且都是引导鼓励,茁壮成长。)

过会的时候,干婆,舅爷(我奶奶的弟弟,对我特别好,小时候经常去他家,给我放李连杰拍的电影。)都会给我送来新衣服。尤其是大大大(我大伯的妻子,我们这里称作大大),每次来跟会肯定要领我去街上逛,让我自己挑自己喜欢的衣服,我看上的,大大大就会买下来送给我,好贴心。碎妗子也是有心之人,买衣服的时候也是叫上我,让我自己选。所以我一直很幸福,因为我的家人亲戚很有爱,很贴心,很温暖。到我小学毕业,这种福利就结束了,因为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再要就不好意思了,所以,我光荣“退休”了,轮着我两个妹妹接班了。

‌我是很乐意去跟七月十八会的,因为我二姑家就在钟楼寺,而且就在舞台后面,离戏场子会场特别近,看戏跟会很方便。七月十八会不仅带动了钟楼寺村的人民的热情,还激发了邻村的热情,我的亲戚们总会在过会的前几天打电话邀请我们去跟会。我大姑我大姨婆家在杜家凹,我小姨婆家在塔寺头,而这两个村与钟楼寺毗邻,小时候过会,这些亲戚家都拜访了无数次。

渐渐长大了,奶奶老了,再也看不到奶奶拉着小孙子步行五六里去钟楼寺跟会的场景了,因为奶奶体力不好了,走不动了,也不爱喧闹,不爱外出了,就想安安心心待在自己家哪儿也不去了。高中就去市里上学了,跟会的机会更加少了,要去的话也是和爸妈妹妹去,和奶奶一起跟会的机会基本没有了。

不过我依然乐意去跟会,大小伙的心态已经和小孩子的态度完全不同了,小时候去跟会就是为了看热闹,吃好吃的,最好还能买个鞋子或者衣服,一个高中生见过了足够多的世面,已经不会再看重这些了,心态自然发生变化。更看重亲戚家人之间的聚会,兄弟姐妹之间的相逢,把庙会看做一种家庭式聚会的契机。高中时候还有暑假,依然有机会去二姑家跟七月十八会,可以见见干婆聊聊天,可以和各位姑姑玩扑克,听她们聊家长里短,可以和跟会的各位兄弟姐妹谈当下谈未来,相互鼓励,可以尝到二姑的好厨艺。二姑真的是不厌其烦,热情好客,每次都能吃到味道正宗的臊子面,都能吃到一大桌丰盛的热菜凉菜,总会把最好吃的用来招待亲戚朋友。跟二姑相处,你绝对能感觉到一位母亲的伟大,一位妻子的付出,一位姑姑的热情,一位女人坚信与平淡。二姑家的聚会,永远伴随着轻松自在,爽朗笑声。

不论生活多么艰辛与坎坷,依然阻挡不了一群积极乐观,善良朴实渴望美好生活并不懈拼搏者的脚步。

一切过往,皆为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