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跳出体制内,就是窝囊废?
最近鼓吹“离开体制内”的文章越来越多了。
樊登、王凯,这些大咖的成功让“离开体制内”成了潮流。朋友聚会时也常常会听见“XXX离开体制内后发达了”的神话。现在如果你向谁说自己还在体制内的基层混不上去,对方十有八九会扔过来一句“那就离开体制内去闯荡啊”。
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离开体制内”就一定比不离开好吗?
迷茫的年轻人“不敢离开体制内”,并不代表他们好吃懒做,更不代表他们就是“窝囊废”。
从大学毕业后,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进了央企。几年过去了,除了家里关系特别硬的,没有听说谁步步高升了。大多数人还在基层岗位劳碌。
小M就是个基层小会计,她下班后的日子就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度过。同事去培训,工作交给她;同事休产假,工作交给她;同事借调走,工作交给她…她也曾向领导拒绝、抱怨,但仍然效果不大。
每次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小M心里都会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可是离开体制内,能去哪里呢?
她不喜欢“会计”这个职业,想要更换跑道。
她想做培训,她喜欢那种帮助学生,为他们答疑解惑的感觉会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可是一个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的会计,跳槽去做培训,结果真的好吗?
小M的担心不无道理。在北京这样的高成本城市,贸然转换职业轨道,会带来很多“断裂”性的问题:从零踏入一个新行业,适应、学习期的收入差距怎么办?房租怎么付?自己虽然喜欢培训,但自己真的适合做培训吗?自己能适应培训行业的工作习惯和节奏吗?
有那么多人离开了“体制内”,但真正成功的只有那么几个。以他们为范本,鼓励迷茫的年轻人都离开体制内,未免太过极端了。
我们到底要怎么看待“离开体制内”呢?
首先,请你先想想,自己到底为什么想要离开体制内。
有的人想离开,是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工作内容。那你要考虑的不是离开“体制内”,而是换个岗位或者行业。换岗、换行业可以在“体制内”,也可以跳出体制外。如果怕跳出体制外风险太大,可以先尝试换到体制内的相关岗位或者行业。
有的人想离开,是因为看不到自己在“体制内”的发展空间。这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发展空间?是因为自己工作不够努力?还是因为自己没有靠山、没有关系?还是因为“体制”就不允许我发展?
如果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那没什么可说的,继续去努力就好了。体制内尚且不努力,又怎能在体制外的厮杀中存活下来?
如果是因为自己没靠山、没关系,那有没有可能自己“搭”出一条关系?毕竟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人脉都非常重要。好好经营自己目前能找到的人脉,即使以后跳出去,也可以继续利用啊。
如果是因为“体制”不允许你发展,那是真的要好好考虑离开了。但离开前,你不妨想想:离开后你要去哪里?为了离开后混得更好,你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中,有哪些是可以现在从体制内获得的?我现在是否已经获得了这些资源?
如果你已经充分拿到了离开体制内的资源、资本,那么但走无妨。
如果你还欠缺很多资源,不妨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充实、提高自己。等羽翼丰满了,再去体制外厮杀,风险更小,成功的几率更大。
大家都在吹捧的樊登,2015年还在央视主持。樊登读书会成立于2015年,那年,樊登39岁,他已经在“体制内”沉淀了14年。
凯叔讲故事,成立于2013年,那年,王凯34岁,他已经在“体制内”沉淀了12年。
你敢说,他们的成功,跟自己在央视平台勤恳工作积累、锻炼无关?
很多人都是在“体制内”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财务负担后,才能跟好地去体制外拼搏。
很多人借助“体制内”的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人脉。
很多人在体制内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找别的机会。机会成熟了,他们才会去外面闯荡。
很多人在体制内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提升自己。他们高效完成本职工作,挤出时间读书、写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内容。他们等羽翼丰满,蓄势待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里面的世界不精彩,里面的世界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不是不跳,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