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 | 把一个人的悲伤强加给全世界
如今流行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
但,心中所悲所愤所闷,也没有多少人会合理宣泄。
所以,我们都应独自悲伤、气愤了吗?
或者,我们都只能引咎自省,最后疗伤成功?
此间种种,唯有自己知道。
其实还有个可以刷存在感的且不合理的选择——
把自己一个人的悲伤强加给全世界。
在这里,其实我想谈的主要是“为什么要把一个人的悲伤强加给全世界”。
所以究其根本,且看我细细道来。
尽管大胆求证,切莫小心胡说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社会,尤其是个人自由。公域要民主,私域要自由。民主是对社会而言的,自由则相对于个人,而且是自由优先。
在美国的文学和电影作品中,主人公往往面对的是社会没有“抛弃”他们,只是他们自己抛弃了社会,在经过一番个人的挣扎之后,最终都回归到了主流之上,或者通过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本身成为主流的一部分。
而中国和日本,都深受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深厚,在很多问题上会强调集体,“泯灭”个人。比如,像日本的大型企业如索尼、松下公司(株式会社)等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等级深严,下级服从上级,上级实行一种类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员工都以成为企业的一份子而感到光荣。
少数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人,则相对受到冷落,因为他们摆脱了之前可依赖的生活方式,一旦游离于社会之外,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人都是社会动物,被抛弃的疏离感让人极为不舒服,有些想不开的人,就会选择报复社会。既然你们不要我,那么我就与你们一起陨落,同归于尽!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看过《午夜凶铃》和《咒怨》这两部恐怖电影,其传达的就是这种思想。因为个人,或者单个家庭的不幸,导致了怨恨的产生,进而报复每一个可以报复的人。这种反社会的情绪因为其异样的强大,而且不知道它会报复到何人,所以会让每一个无辜者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这也是这种恐怖片的吓住人的根源。
一部被彻底误读的科幻小说,曾以《午夜凶铃》之名风靡亚洲(点击阅读,了解《午夜凶铃》原著——《环界》)
两部电影在被改编成美国版的时候,故事却依然被放到了日本之中。大概,美国人也觉得这种因为怨恨而产生的报复性行为,大概也只有在日本才能发生吧。(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既具有菊的温婉,有具有刀(忍者武士)的冷漠,具体可从《菊与刀》一书中了解。)
其实在我国,也有表达类似思想的电影——贾樟柯贾大导执导的《天注定》。这种电影在我国看来因为不够和谐,而且作品少,所以受众也很小。
艺术上的呈现较少,而现实中真实发生的相关事件就少了吗?且何尝不比影视中的更吓人?
像几年前发生的一系列社会边缘人冲向幼儿园砍杀幼童案,还有社会边缘人在公交车上自焚案的发生,都让人心悸不已。考其缘由,无不是命案的主角遭受了社会不公,自觉活不下去,然后以自己的姓名冲向了更弱者,向幼儿园的幼童身上进行发泄,或者向公交车无辜的路人进行报复。这种行为的发生,在让人不齿的同时,却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他们的行为,何尝与《午夜凶铃》、《咒怨》不同出一辙呢?
怨恨的产生,源于个人的不幸,但这种不幸没有被转化到好的一面,而是向其他更无辜的人身上泄愤。
其实在各国都是有此类恶性事件的,美国的哪个杀人狂电影不都是以现实社会中的案件改编而来?
譬如杰森系列,电锯杀人狂,夺命狂呼……
其实,有哪个恐怖电影或鬼神电影不是借“鬼”之口来说人不能说的话呢。
有怨气,才会有鬼。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自易丘藏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