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学院好玩的书评读书

借一本图片册,讲诉我居住的香港

2017-12-24  本文已影响6人  郦无悔

大城小景
姜在忠 (作者) 大公報出版有限公司

一直都想找个切入点,来讲诉讲诉我居住的香港。
直到某天,从图书馆书架上随便翻出了一本书,随便翻到了一页,正想翻页却停了下来仔细看了一看。咦?这张图拍的,不就是之前总是会路过后那个巷角吗?

嗯,就是这本图片册了。
借这本《大城小景》来讲诉讲诉,我居住的香港。

叮叮车

如果说“最香港”的是什么,在我自己觉得,排第一位的一定是叮叮车。叮叮车只在香港岛的北面通行,最西边到坚尼地城,最东边到北角以东。

叮叮车没有空调,速度慢得要死,单纯从乘车体验的角度看,很是不爽。然而,坐在叮叮车上层,尤其是最前面的窗口位置,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忘却时间,只是享受当下的所见所感,那么这一路上,最香港的一面将会对你展现得淋漓尽致。中环CBD的高楼耸立只是香港的一个切面,更多的,是楼边一座又一座的公屋邨,是道路旁边一家一家的小店铺,是一个又一个忙碌着为生活打拼的身影。

加班灯火

每次在香港岛或是尖沙咀附近看香港夜景的时候,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样一句话:香港那灯光璀璨的靓丽夜景,都是一个一个加班狗的努力之后的副产物。半夜23点时的中环地铁站,仍满是快速穿梭着的匆匆西装革履。去年我自己在公司加班,半夜23点时走在回村子里的路上,发现已近凌晨时分的这条村路居然比平时还要热闹,不时的就能遇见在赶路归家的身影。

石屎森林

最最开始,对香港的印象就是石屎森林,高楼耸立,底下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但当真的进入了这一片石屎森林之后却发现,森林地面上,不算是多么狭小的地方,都会留出那么一点点儿作为休闲场所,要么是个小广场,要么是个休憩公园,要么是儿童游戏场,要么更夸张,会是好大一片的篮球场甚至是足球场。

当自上而下的看石屎森林时,会想当然的自认为觉得呆在里面该有多么悲哀,但如果换个角度,自下而上的看,并且亲身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会是很不一样的所得。

推车婆婆

推车婆婆经常都可以见到,不管是在香港的哪个区估计都可以经常见到,车子都不大,因为有的行人路相当窄。这么大年纪怎么还要做份工呢?无办法,不做工,就没有钱。

香港目前当做退休金的强积金制度才实施了很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像推车婆婆这个年代的人就真的是养老在靠自己。有时觉得香港像是内地一些地区的未来时光机,这里现在发生的未来也将会在内地的一些地区必然发生。

假期当铺

每次去维多利亚公园或是湾仔那一带玩,回来的时候在等车的地方,经常就会见到这一类的“假期当铺”。关门的银行门口,那么大一片的垂直领域,又紧挨着街边,只需衣架一挂,就可直接开张做生意。

有人问,这种打擦边球的生意城管不管吗?这个,还真不太清楚。但回想了一下,还没真在大街上见到过小商小贩到处躲到处打游击的惊险电影画面。

残疾人出行

香港整体的交通设计中,对残疾人出行这一维度的考虑周到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条。街道上经常能看到开着电动轮椅独自出行的残疾人。有楼梯的地方,也几乎都必有电梯和供轮椅上下行用的缓坡。如果是乘坐巴士,当停车后司机看到有轮椅要上车的时候,会主动下来铺上一块过渡用的搭板,方便轮椅进到巴士里面。

富来停车

香港的私家车真的很少,一方面是公共交通真的好发达,一方面也是因为开车的成本很高,停车位少而且贵,就是其中原因之一。于是,几乎能用得上的空地每一块都要合理利用上。

仔细看了一下图片中的停车位,才发现这个街角就在我呆在的元朗,而且已经无数次的路过,之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过?哈~~只顾着在天桥上赶路,就注意不到路两边的无数意外风景啦~

立法会旁听

香港立法会的会议是对全香港人完全开放的,可以上网看直播,也可以预约之后亲身到会议现场去旁听。

图片中旁听会议的小朋友们,是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小小年纪就多方面的接触社会事务的各种方面,真真觉得相当有益。

菲佣

如果一定要找出来哪些是香港所特有的风景,周日的菲佣街边聚会,只怕会占据其中一席。只有周日能见到,因为只有周日这唯一的一天是她们的休息日。

很早很早之前在香港言情小说中见过菲佣的身影出现,给男主人女主人沏香片茶。只是没想到,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会与菲佣如此的近距离。“外佣”的叫法更加准确一些,因为在香港做外佣的人群,不只来自菲律宾,也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尼西亚,还有少量来自泰国。

这种外佣街边聚会的集中地,一个在中环汇丰银行,一个在维多利亚公园。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或是纸盒,旁边再把纸盒竖起来当临时围栏或是干脆没有围栏,三五好友在里面一坐,或吃或聊,或唱或睡觉。每每听过他们的聚会场地,都会再多一分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踢到或跺到放在旁边的她们的鞋。

大排档

这种临街搭出来的大排档,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很久之前就已经不再对大排档发牌照,如今持有大排档发牌照的店家,只剩几十个了,不知道再过多久,就会彻底成为了历史再也尝不到。

听说在中环还是上环的一家是大排档里最有名的,不知道哪一天是否会舌头带动脚趾头,奔波几十公里去吃上一吃~~

树下众佛

曾经在九龙湾上班的那段时间,有时会去不远处的商场吃午饭,每次来回路上,都会遇到这一片的“树下众佛”。众佛只是静静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站着或坐着,没有文字没有招牌。后来留心注意了一下,这种“树下众佛”在好多地方都有,有时甚至是街边的一块小小栅栏边。

鸡蛋仔

鸡蛋仔、鱼蛋、肠粉和烧卖,是最常见的街头小吃了。最有名气的鸡蛋仔名号当属“北角鸡蛋仔”了,北角太远,我自己是还没见过“北角鸡蛋仔”的本店真身,不过在尖沙咀九龙公园对面的那家倒是路过数次,每每也是排满了等候的人群。

迷你挖掘机

香港也是会经常修路的,但特别少见一修就封整条路,通常都是一半一半修,修得真的很慢很慢,但还好交通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路本来就不宽,只修一半的话,就需要“迷你挖掘机”上场了。因地致宜的作法,也是多多考量后的选择。

擦车

第一次来香港时的一个印象就是这里的车都非常干净,地也非常干净。并不是自带了强大的防尘功能,而是这之后有大量的清洁人员的大量努力。

红顶小巴和绿顶小巴,是香港除了地铁和双层巴士之外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小巴的线路设计很灵活,可以说解决了90%的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问题。红顶小巴最神奇,只有始发站和终点站是固定的,中间的站点由乘车人来定,实在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乘车法,也就一直没有乘坐过了~~

外卖哥

外卖哥也是香港平时工作日的一道寻常风景线。好像只见过比萨店和麦当劳这类大店是用电单车(也就是摩托车)来送外卖,一般的餐馆外卖哥都是用自行车在街上穿梭。

想起平日在街上总是会遇到的一位外卖哥,可能叫外卖大爷更合适一些。大爷似乎天生有些残疾,不能很好的抬头,每每见到他骑车穿行在街上总是担心会不会看不清前面的路。大爷很瘦,皮肤也被晒得黝黑,一份外卖工作如果能让他自己养活了自己,这也是一件很有尊严很有意义的事。

如果突然有一天外卖哥都不见了会怎么样?想象不出来,那场景,可能会像一锅的水倒进了一锅的油里一样。

巷后

香港地少人多,临街小铺的面积也基本都不会很大,餐馆里刷刷洗洗的工作也就被摆到了后门外的小巷里。

我自己特别佩服香港普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不管是怎样的一份工,我干了,就会认真对待,刷碗就认真刷碗,发传单就认真发传单。更不提的还有隔一段就会在周六出现的“卖旗日”,全义务的到街上为各种慈善机构筹款。

空中招牌

看着这张图的时候不禁有些感慨,如果这些招牌都不见了,还能认出来这条街位于香港么?很多的街道旁边,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店,如果能让自己更清晰的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呢?横空出世的招牌,就是一个好办法了。

春节年橘

每到春节时分,满大街上开始出现了大片大片的年橘,买的卖的都很红红火火。只在春节时分才会千树万树梨花开似的出现在街头小巷,也是节日特有的一种仪式感吧~~ 要问那满大街的小橘子就没有人摘着吃么?在我自己印象里,好像还真没见过有谁当众摘橘子的~~ 没有人摘,也就更加没有人摘了吧。

图片册类的书籍总是会很快地就能翻看完。
但一张张那生活的瞬间,引起的思绪飞舞却是能够绵延得很久很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