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彼得·潘》

2022-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登登一君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51天。


今天分享《彼得·潘》。

在伦敦的西郊,有一个著名的肯辛顿公园,它曾经是皇家公园,一道美丽的九曲湖,把它分成了南北两岸。湖的南岸有一个小男孩的雕像,这个小男孩就是大名鼎鼎的彼得·潘。

肯辛顿公园还是彼得·潘这个形象的诞生地,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夏日黄昏,有个剧作家叫詹姆斯·巴里,他是从苏格兰搬来伦敦的。正当他漫不经心地穿过肯辛顿公园回家的路上。

这时来了几个扮成水手模样的小男孩,小男孩拉着他,请求他扮演海盗船长。巴里本来就是个童心未泯的人,于是他就加入到了他们的游戏当中。这次游戏给巴里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后来巴里发现这四个男孩竟然都是他邻居的孩子。而那个最小也是他最喜欢的男孩子,名字就叫做彼得。于是他以小男孩彼得为原型,写出了著名的《彼得·潘》。

1904年,《彼得·潘》第一次席卷伦敦舞台。它的奇幻风格和想象力让观众为之倾倒,巴里一直在渴望着一个充满童趣和奇思怪想的世界。这也源于他不如意的童年。

1860年,巴里出生在一个苏格兰的织布工人家庭里面。6岁时,他13岁的哥哥在一次溜冰意外中不幸丧生。这对巴里影响很大,为了安慰极度悲伤的母亲,他穿上了哥哥的衣服,模仿哥哥的姿势和习惯。

小巴里还曾经跟大家说。当自己也长到13岁时,将停止成长。巴里自幼酷爱写作,在1882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之后,他从事了两年的新闻工作。1885年,巴里移居伦敦,开始创作一些关于苏格兰人生活的剧本和小说。《彼得·潘》让他走上了事业的巅峰。

1919年,巴里担任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他又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名誉校长,巴里夫妇并无子嗣,所以他们将《彼得·潘》的版权遗赠给了英国大奥蒙街的儿童医院,由此获得了数百万美元也都用于救助贫困儿童。

俄国街头肯定会有个“阿廖沙”。其实在英国,很多男人也有一个彼得的小名。所以英国的每一代孩子都觉得彼得·潘不仅仅是书里的那个角色,也是他们的化身。彼得·潘还成为了英国的文化符号。

2006年,英国政府为了纪念《彼得·潘》出版100周年,斥三千万英镑的巨资悬赏续集,这也吸引了三千名作家参与创作。当然,彼得·潘的影响力也远远地超出了英伦三岛。

一个多世纪以来,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大公司,以彼得·潘为主题拍摄了多部电影。每年的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也都会上演彼得·潘的节目,就像每个中国孩子都会知道孙悟空跟哪吒一样,每个西方的小孩心中也都会有一个彼得·潘。

每一个孩子在童年的快乐玩耍时,都会遭到爸爸妈妈的管束。相信每个孩子都也曾有过一个彼得·潘的心声。

书里写道,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人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所以孩子们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梦幻岛上的野兽、印第安人、海盗、仙女、美人鱼够梦幻,够刺激。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这就是孩子们心中的神仙日子,也是很多长大了的人对美好童年的追念。但《彼得·潘》这本书它的故事主旨远非如此。

在彼得·潘这个名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潘是古希腊神话当中神的使者赫耳墨斯的儿子,潘是半人半羊的牧神,掌管的是山野和原林。作者巴里暗示的是彼得·潘他的天性中有野心的成分,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彼得·潘的宣言是我不想长大,我想永远当个小男孩,永远玩。可他分不清楚游戏和现实,在梦幻岛上面,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他会紧张兮兮地问大家,我是你的爸爸,但这只是假装的对不对。

受伤了的温迪需要医生,可梦幻岛上面根本没有医生,岛上的小男孩只好自己带上一顶帽子,假装成医生,装模作样地给温迪看病。大家都知道这是没用的,只有彼得·潘分不清楚现实和游戏。而温迪就跟彼得·潘完全不一样。

她就是那种喜欢长大的人,到头来,她是心甘情愿地长大,而且希望比别的女孩长得快一些。她和弟弟们在梦幻岛上的初期与彼得·潘一样,过着无忧无虑,任性而为的童年生活,但同样是玩,彼得·潘和温迪对于游戏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彼得·潘分不清楚游戏跟现实,但是温迪不一样。她在游戏里面,扮演着其他孩子的妈妈。她就认真地履行“妈妈”的义务,照顾大家。通过对他人的照顾,她也逐渐明白责任感的意义。

最后她也明白了,人必须要面对责任,承担责任。她不仅在梦幻岛上面度过了快乐的时光,还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仔细读来,这也是作者的深意。孩子们没有选择永远地停留在童年,而是选择了自己长大。

在故事的结尾,温迪和孩子们扑进母亲的怀抱时,书里是这样写,“没人看到这个场面,只有一个陌生的男孩,从窗外向里张望。他有数不清的快乐,那是其他孩子永远也得不到的。但是他透过窗户看到的另一种快乐,却是他永远也得不到的”。

在彼得·潘的生活里,玩是全部,但是单纯地玩耍真的能让他快乐吗?他最后战胜了反派胡克船长,但是他却留不住自己的伙伴。胡克船长在最后的决斗时问他,“潘,你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可他说得不对,他是一个快乐少年的同时,更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他的人生意义是有限的,他也无法和伙伴们一起成长。如果说长大是一门必修课,那彼得·潘又缺少了什么呢?归根到底,他是缺少了“教化”。其实不仅是彼得·潘,整个梦幻岛上的群体都是缺乏教化的。

按书中描述,岛上有四种群体相互牵制,追逐。海盗追小孩,印第安人追踪海盗,野兽又追印第安人,小孩又追野兽。他们朝一个方向跑,谁也追不到谁。

这四个群体的共同点可以理解为都缺少教化。小孩远离了家和妈妈,缺少教化。海盗没人教化也无法教化。印第安人野蛮落后,缺少教化,野兽就更加无教化可言了。而且四种群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危机四伏。

这些都是作者巴里的隐喻。没有教化,拒绝成长这样的状态,即是危险的根源。儿童的成长需要教化,教化带来理性。大朋友们也可以提醒孩子们注意一个情节。为什么海盗们最后还请求温迪做他们的母亲呢?

在《彼得·潘》这本书里面,家庭教育主要是由“母亲”这个角色承担的。男孩子们需要母亲,海盗同样需要母亲,需要教化其实就是需要家庭教育。

当海盗们想要加害孩子们的时候。胡克船上说,“我要做一个油腻的大蛋糕放在美人鱼的礁湖岸边。这些孩子常去那儿游泳,和美人鱼玩。他们会看到蛋糕,然后狼吞虎咽地把它吃掉,因为他们没有妈妈,所以他们不知道吃这样油腻潮湿的蛋糕有多危险”。

这一段暗示的就是没有妈妈的教导,孩子就很容易误入歧途。给孩子讲故事就是重要的教导方式之一。《彼得·潘》里面到处可以看到,妈妈给孩子故事的温馨场景。温迪的妈妈给温迪姐弟讲故事,扮演“妈妈”这个角色的小温迪,给梦幻岛上的男孩子们讲故事。

成年后的温迪给自己的女儿讲故事,甚至《彼得·潘》整个故事情节也缘自彼得·潘躲在窗外,偷听温迪的妈妈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他也想听故事,但他自己没有这个机会。他生下来的第一天就听到了母亲跟父亲谈论,彼得·潘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虽然书里面没有明确地写出来,但是他显然被吓坏了,所以也就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也暗示了大朋友们强加给孩子要成为哪种人,对孩子的心灵其实是一种负担。

彼得·潘的不想长大,与父母的早早期望有关。这让他变得害怕长大,他选择了远离家庭,也就远离了父母所象征的智慧与理性。没有了家庭教育,也失去了接受启蒙,获得理性的机会。缺失家庭教育已经让彼得·潘失去了一半成长的机会。拒绝学校教育,则让他与成长彻底地隔绝。

故事的最后,当温迪带着梦幻岛上面那一群迷失的男孩子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些男孩子们都高兴地走上了成长这一条人生的必由之路。但是彼得·潘断然拒绝了,温迪父母收养他的建议,理由是我不想去上学,去学那些一本正经的东西。

所以最后我们看到,曾经的同伴们,一个个长大了,都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温迪当了妈妈抚育后代,迈克尔成了火车司机,斯莱特利成了勋爵,图图斯担任了法官。只有彼得·潘还是那个只想玩耍,长不大的孩子。

事实上,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彼得·潘综合征”。意思就是不成熟,不想长大的人。也许大朋友们会以为我们更重视成长而不是童年,其实也并非如此。彼得·潘是“永恒童年”的象征,童年是美好而短暂的。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畅快玩耍,尽情地释放童心。

彼得·潘的存在,就是对童年这一生当中最美好的乐章的深情礼赞。所以在故事的开始,作者一再强调,小精灵来自于儿童们的欢声笑语,只要孩子们相信,小精灵这个“梦想”就会永远存在。

在故事的最后,彼得·潘又借助了孩子们相信的力量,把小精灵给复活了。可见,童心是浪漫的。即便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它也不会消亡。童心在某种意义上是永恒的。这也就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童心永存。

或许大朋友们也会说,又要成长又要保持童心,这不是也很矛盾吗?其实一点也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梦幻岛只是一个驿站,而人生是一段旅程。

我们在宝贵的童年里面,就应该尽情地享受,但同时也不要拒绝成长,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化。长大以后也要不忘初心,这才是应对自然循环法则的正确方式。如果儿童们没有彼得·潘一样的快乐童年,那么他们的成长是灰暗的。但如果所有的儿童都像彼得·潘一样陷入了漫无止境的童年,而不愿长大,那样他的人生也永远只是一个驿站而已。

因此,虽然《彼得·潘》并不像《小王子》那样意义隽永,但它也很好地阐释了一个孩子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在亲子共读当中就可以带着他们厘清童年与成长的关系。其实一言以蔽之,李大钊先生所言极是,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学是成长,玩是童年,二者都很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