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3048/d145faee09d23f03.jpg)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罗胖说:
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说读书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点兜圈子。
他们还是在说:读书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用处,但是陶冶情操也很重要等等。
这个恕我不能同意啊,过去读书,尤其是读闲书,显得没有用,是因为个人只是组织机构的螺丝钉,你书读的再多,也不如领导喜欢你嘛。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个人价值越来越重要,你多读书,在和人交往的时候显得有见识、有趣味,会让你更方便地形成协作获取资源。
有句话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吴伯凡老师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中国人说,“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必找死路”-----这显然就是一种按照时间轴对人的价值及角色进行界定的方式。
事实上,在生活当中,即使别人不来界定我们,我们也会按照一个时间轴来界定自己。我们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时间轴带给我们的压力。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如果人生是没有尽头的,人生将会毫无意义。
当时间计量的尺度消失的时候,我们好像是获得了自由,但实际上是进入到了另外一种绝对的不自由当中。
此时,你不会有任何的紧迫感,你做一件事情和不做一件事情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差别的。
很多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告诉我们:一切的稀缺性都来自于时间的稀缺性。
如果时间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不存在的话,机会也就不存在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但是机会的存在依赖于时间的有限性,如果时间是无限的话,机会也就是无限的了,而无限的机会也就不再是机会。
一个机会之所以显得珍贵,是因为它的有限性。
如果我们生命的长度是一万年,甚至是比一万年还要长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也就因此丧失了意义。
“意义”这个词,在英语里头叫“Meaning”。Meaning本来的意思是“打算”,没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是没有打算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会没有打算呢?
因为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时间点,不需要有一个日程表,有绵绵无尽的时间和机会在等着我们,人生丧失了全身心地去行动、去体验的动机。
这个时候的生命其实是一种似有若无的状态,是一种比浮皮潦草还浮皮潦草的状态。
在过度互联的时代,“洞穴状态”成了真正的稀缺。所谓“洞穴状态”,就是暂时将所有蜂拥而入的信息屏蔽在外,让认知的焦点从外向内转移的状态。
“互联”与“深思”是认知的两个维度,这也就是认知的T型结构。
洞察力(Insight)来自认知的跨度,更来自认知的纵深度。
如果不把认知锚定在一定范围,知识和视野的横向扩展就会变成随时耗散的扩展。对日益庞杂的信息的屏蔽力、删除力,正在成为过度互联时代的个人竞争力。
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洞穴”,从而找到自己的“洞察力”。
以下这四本书提出了极端的洞穴视野。
1.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一个人间地狱的洞穴里的体验和感悟。
2.朋霍费尔在《狱中书简》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纳粹监狱里散发着温馨与光明的哲思。
3.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技术柳比歇夫用一种叫作“时间统计法”的方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城堡,抵挡意义的滑坡,让自己免于在各种伪意义的行为中成为被他人裹挟的活僵尸。
4.杭特的《仆人》,讲述了一个商界精英在修道院里遇到一位传奇性商界领袖,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领悟到如何在动荡世界里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向导。
这四本小书,是我谈过多遍且经常回味的书。偶尔打开其中一本,就会立即产生一种“连接感”。
这是在精神上与我本人结盟、能与之形成思想对流的四本书,四本很薄、却又越谈越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