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阅读随感.李婧.2017.2.6
第三、四章阐述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这两个章节,匆忙读了一遍,对于一些理论还有些模糊。对于这种阅读状态,我是不太敢写随感的,一是担心理解不深入,曲解书中的理论,二是觉得缺少对理论的思考,写不出名堂。可想到即将进入第五、六章的共读,还是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写写,就当做是趁此机会思考初读留在我心底的那点东西吧!
读着这两章,一方面被弗洛伊德对人的行为的洞察力所折服,特别是他谈到的结构模型和防御机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我及身边的人为什么那样做一些事情,我也似乎理解了这些行为象征着什么。但对于弗洛伊德关于儿童的性欲、对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欲望等观点,我是无法将之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哪怕是在阅读时曾极力试图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
弗洛伊德在书中指出,人在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本我。但随着婴儿逐渐成熟,他们懂得了对自己的一些限制。婴儿的本我冲动让他根据自己的意愿获取身边的任何东西,但通过环境的教育,自我会明白,有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从他出生一直到一岁多,他不管是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会想拿来把玩,如果不能满足,则会哭闹。通过长期对他言语及行为上的引导,他渐渐明白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即使非常想得到,也要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许可。而在本我、自我发展的这几年中,大约到了5岁,超我培养的关键期也会出现,超我涉及到的是道德,是良心。有的孩子长大成人,出现盗窃等行为,这便是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没有发展完善。
在防御机制的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以下几种耽防御机制:压抑、升华、替代、否认、反向作用、理智化、投射。说到压抑,我想到了寒假追的电视剧二胎时代,片中婆婆的老伴的突然离去,但她吃饭时依然为老伴摆碗筷,给老伴夹菜,她把他难以接受的事情排除在意识之外;关于否认,表现上看与压抑相似,其实不然,否认是知道事情是真实的,但仍然要否定他,比如,幼儿犯了错误,怕受到责罚,他会否认自己的不良表现。反思我自身,我用得较多的防御机制是替代、投射和升华。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的情绪受到了压抑,下班回到家中,我会把内心对工作的焦虑转移到另一半身上,另一半会受到我情绪的干扰。但这种转移是短时间的,我会理智地将它转化为升华机制,我会静下来与另一半沟通,说明当天遇到的事情以及这种情绪的转移。
这些文字记录的只是我最初的想法,或许,当我继续读下去,我会对这些行为,对这些行为后的根源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