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佛学-写在34岁生日

今天是我34岁的生日,不过别多想,我今天想说说佛学,不是因为有看破红尘的阅历,也不是因为还有紫霞仙子等待意中人一般的情怀,只是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佛学。
其实说起来很惶恐,就我知道的这皮毛实在不能对如此高深的一个宗教说些什么,今天更多的是谈谈佛学脱掉玄幻的色彩后,从科学角度谈谈我的感想,以及给我的生活启发。
今年八月份科学作者和心理学学者罗伯特出版了一本新书叫《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从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阐述了佛学里提及的概念和方法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万老师用了一周的课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不同的佛学问题,我也是看的酣畅淋漓。
首先全书从一个人人都体会的感觉说起,就是苦、快乐和烦恼。书中从心理学和进化论的角度讲佛陀说的人的苦源于不满足,而乐是短暂的,所谓烦恼等情绪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接着书中又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真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经过一番分析得出的结论比较烧脑,原来我们的大脑是负责给我们自己的行为编出靠谱的理由的啊。所以我们有时候过于相信自己,好像很多决定都是大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的,其实不然,很有可能是先做了,然后才找了个看起来深思熟虑的理由而已。关于“无我”这个结论,我也一直处于消化中,一时还是不太能明白。从而引出接下来要说明的观点,大脑是个多元政体,是由各个模块构成的,有点像电影《头脑特工队》里描述的,各个模块分管不同的工作,谁的理由更充分谁就做主了。
理论的知识够多了,书里也说了修行者发现要想不受这些模块的控制,可以进行修行,也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冥想。本书的作者也是亲身体验了一下冥想的具体法方和达到一定程度后整个人的感受。听起来很美妙,毕竟不受情感的控制,可以随意切换模块,听起来就酷酷的。不过这是没有修行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所以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按照书中提供的简单法方来试试,看看有没有希望感受到这美妙的世界。
作者在书中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法方论就是:正念自控法。简单说就是我们原来做决定的时候,更想是头脑中各个模块在搜集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大脑觉得哪个的论据更有利,最重要哪个更能够给自己带来正反馈就马上开始实行哪个模块的决定。而正念自控法则是在冥想的基础上开始的,这要求我们跳出正在动的念头,开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思考这个念头。这两者的区别就是,'我在生气和我知道我在生气'的区别。而且我已经在好几个老师的课程里,在不同的学科和概念中学到过这个方法,看来佛学和其他各个学科之间也有着不小的联系。再说说这个正念自控法,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像原来要求的那样用自己的意志力拼命压制,而是首先承认这个念头或想法,承认它是你的一部分,感受这个心流,再分析它的来源、成因。等这些都做完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刚刚的念头已经很小了,或者几乎没有了。
关于佛学的其他问题,书中阐述的更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如果感兴趣可以听听万老师的课,或者看看这本书。
最后希望35岁的我可以小小的控制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猜猜我能做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