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文学作品>

“五四”时期作家们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020-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寻虎

“五四”时期作家们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有大批西方象征主义名家名品以及一些相关的文艺理论被大量译介过来,不仅触生了一大批接受新思想、新精神的诗人,引发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象征主义创作潮流;而且带给了中国诗人深层表现的艺术方式,同时也照亮和选择了中国古典诗学与之适当的结合,将独特的、中国化的意象融入象征主义诗歌中,给古老的中国意象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带来了崭新的艺术视野。

 

01

李金发在审美追求上与波德莱尔相一致,在思想倾向上,主要抒发与现实对立的、非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苦闷与要求;在艺术手法上,他较全面地对法国象征主义艺术进行移植,强调象征、暗示、联想、幻想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金发在《自挽》一诗中,表白自己是“爱秋梦与爱美女之诗人”,这也可以笼统地看作是他对于诗歌内容追求的主要倾向和特征:

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吟死亡和梦幻;抒写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感受。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李金发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不过,他的诗意象之间跨度和跳跃距离较大,加之披上一层神秘色彩,用语文白夹杂,读起来比较难懂,因此他得到了一个“诗怪”的称号。

02

戴望舒把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主义进行融合,并从中感悟出中西方具有普遍美学价值的东西,找到古典诗歌意境与西方象征主义以及意象派的亲合性,并将它推向世界文学领域。

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白话诗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的表述手段来传达哲理的意蕴

03

穆旦的诗表现了超凡的营造性和想象力,并在象征与意象中贯注了强大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他的诗,甚而可以看作是40年代力图把握历史与超越人生的“史诗”意向。

这些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摸索出了一条相对艰难的纯诗之路,他们不仅给中国现代新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新风,而且他们将独特的、中国化的意象融入象征主义诗歌中,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民族化、现代化作了贡献,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意象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李金发等人的诗作中,其许多诗歌中的意象就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只不过他们诗中的意象基本上都是灰冷阴暗的,寒夜、冷月、死亡、坟墓等在他们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中国象征主义诗人对阴冷意象的采用,直接效仿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不过,虽同为阴冷意象,象征主义诗歌传递的仍然是各自的民族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西方的象征主义诗人的颓废是对生存命运的关怀,对社会本身的批判。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远离故土,国内时局的波诡云谲,揉合着对人生的失意、爱情的苦闷。他们的困惑与迷惘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但他们对个体生命的忧患以及失意等仍是中国古典意象化的。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阴冷的意象超出了传统诗歌的美学范畴,但它毕竟为传统的中国诗学拓宽了艺术审美上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初期的象征主义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中意象组合的程式化,他们在意象的组合上不追求形式的关联,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都自有相适相联相互契合的内在规定性。

因此,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他们也会在找到意与象的联系间找到一种常人没有的征服快感,那种貌离而神合的意象,给人一种飘忽朦胧的感受,同时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意象的跳跃突转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组合的重要特点,诗人们追踪着自我独特的感觉,将内心抽象的情绪外化为一个个鲜明可感的意象,并顺着情感的走向将诗组成有机的整体。

如李金发的名诗《弃妇》,在意象的多层转换与跳跃中,意象之闭的排列绝不是依据前因后果方式的直线思维,而是有纵贯交错的内在情绪,诗的意境也正是靠这种内在情绪获得丰富扩展的,还有李金发的《联之秋》、《夜之歌》等诗无不表现出这一特点。因而,意象的跳跃突转可以说是象征主义诗人用来提高诗语的密度与诗情浓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