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研究

曲终人散场

2019-02-16  本文已影响21人  鳟鱼五重奏zx1106
相约在老地方
现在曲终人散场
只剩当初信仰
回头望 人生无常。
                          ——《月弯弯》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花了一个上午,重新翻看了一遍《边城》,纸质的,泛黄的书页,让我很容易便联想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有着干净的溪流,淳朴的民风的接近于桃花源的时代。

        傩送走了。

        他还会回来吗?

        他不会回来了。

        他永远地活在了那个美好的梦里面。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地方长大的,这样的环境使她的身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她的生活,平静简单,一潭清水,一条黄狗,一艘渡船,还有她的祖父啊,就是一切。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没有受到任何世俗的污染,就是那么的纯粹。她是美的聚合,也是爱的载体。 

        但是从家庭环境来看,翠翠又使是带着唯美的凄凉感。翠翠母亲和一名军人相爱,并生下主人公翠翠,翠翠的父亲考虑到自身职责,选择了服毒自杀,翠翠母亲满怀愧疚也自杀身亡。翠翠打小与祖父相依相偎,共同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从小承载着爱情的结晶,为今后翠翠个人爱情观念产生了影响。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翠翠的爱情悲剧呢?

        首先,是当时的迷信思想。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地区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人们对于外来事物持有排斥心理。因此,他们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认为天命不可抗。

        其次,是翠翠的性格使然。文章围绕着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展开。翠翠渴望与傩送在一起,但在爱情面前,她却总是退缩,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正式它,将心中的爱表达出来,这也跟她生长在湘西有关。那种传统的思想已根深蒂固,致使她在爱情面前总是缺乏自主意识。但不可否认,爱情是双方的,在这场爱情中,老二也不够勇敢,在面对渡船和磨坊的选择时,他欣然的把选择权交给父母,自己却选择了出海逃避。他没有将心中的爱说出来,给两人的生命都留下了不可偿还的遗憾。

        第三,是天保的死亡,老二认为天保是因为老船夫不守信用而死的,对老船夫产生了误会,也使得顺顺一家对翠翠一家产生了隔阂。试想,顺顺又怎么可能让翠翠进门呢?哪怕进门,生活也很艰难吧。明明是老船夫的一片好意,却不被人理解,甚至造就了二人的爱情悲剧。

        第四,则是名利的冲突。的确,边城的人都是善良的,但在金钱名利前,一切都变得不同了。金钱与名利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使翠翠在现实面前感到自卑与渺小,它使老船公在现实面前感到彷徨与无奈,它更使傩送这个孝顺的孩子在不愿违背父亲意愿下,负气离开。

        正是这些原因,都印证了这个爱情悲剧发生的必然。


        傩送走了。

        他不会回来了。

        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没有弥补的可能了。那些来不及说出来的话,以为时间会抚平伤。但等来的,也只是曲终人散场罢了,只剩当时的信仰,飘散在风间。

        人生无常啊。

        你在我人生中留下的遗憾,怎么还。

        不过还好,我的人生,曾经有你。感谢你,陪我做了一场很美的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