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230篇《小雅 绵蛮》

2023-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30篇《小雅 绵蛮》

原文阅读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参考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长又遥远,我行道路多劳苦。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难走到。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丘旁。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不能走到底。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字词注释

(1)绵蛮:小鸟的模样。

(2)丘阿:山坳。

(3)后车: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

(4)惮:畏惧,惧怕。

(5)趋:快走。

(6)极:到达终点。

诗歌赏析

        此诗抒写远役之苦,细致描述了远役途中的情景。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又分为明显的两个部分。前面四句以羽毛细密的小黄雀随意止息,自由自在地停在“丘阿、丘隅、丘侧”反兴远役队伍行进在绵延山区,诉说远役者长途跋涉,身疲力乏、劳累过度、行走缓慢、为了不误行期仍要艰难行进的惨苦情状,用的是行役者口吻。第二、三章两用“畏”字,表现出主人公心情沉重却力不从心的尴尬甚至有点狼狈的处境。

        微贱的劳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浮不定,怀疑自己有无能力坚持下去,盼望有一只援助只手来拉他一把,从而继续走着漫长而艰辛的行旅只路。

      每段诗的后四句描写的情景是让役夫吃饱饭,开导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并让那些掉队者坐上后车。这应当是记述带领远役队伍之长官的言行。

      如果认为本诗是描写真实情景,那么,解读者认为,诗人既同情行役者之劳苦,又赞赏带队者的义举,显然有劝导统治者关心民生疾苦、高扬仁爱之心的寓意。

      此诗虽属《小雅》,但形式上颇类民歌。每章中均包含双重视角、两种口吻,这在《诗经》中实属罕见。

        整体上说,这是一首颇具音乐特质的声乐作品,诗每章的前半部分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节奏舒缓,情绪低沉甚至显得有点压抑,准确地传递出行役者的愁苦心绪。而每章的后半部分,形式相同,节奏明显地变得轻快起来,情绪也显得十分高昂,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气氛。这后半部分可视作这部声乐作品的副歌部分,它使作品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绵蛮》学习的反思探讨

        有些解读者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刺”,那么,陷入困境的行役者耳边响起的这个声音可能就只是幻想。“让他免于饥渴之苦、奔走之累和精神崩溃吧。给他吃给他喝,给他教诲给他车坐。”这是能够体恤下情、有怜悯之心的贤大夫,可身当乱世的人们却是无缘再见。

      在极端困顿的情况下,行役者满心期望能有人周恤他、指示他、提携他,然而眼前是一片空白,所能见者,唯緜蛮黄鸟而已。心存渴望而不得见,这样的反复咏叹中更显行役者无限凄苦之情。

        其实,也可把这位劳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们的人生之旅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过程。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谁不可能漂浮不定?谁不渴望有一只上帝之手拉自己一把?谁没有感到疲惫得即将倒下得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时候?谁没有痛不欲生、彻底绝望得时候?

        贝多芬曾经大呼:“我要扼住命运得咽喉!”这无疑体现了他不向命运低头和屈服得英雄气概,足以让我们叹为听止,高山仰止。可是真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几乎满世界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得感叹。痛苦、悲哀、疲惫、绝望、彷徨、厌恶、烦闷、畏惧、孤独、恐惧、战栗等等,可能都不得不经历过。只要我们还未走到尽头,就不可能摆脱人生之旅上这一切真切得体验和内心得感悟。所以,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能获得人们情感的共鸣。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平王东迁

        周朝从周武王建国开始,大本营都在宗周,成周相当于陪都,传到周幽王的时候,发生动乱,宗周被毁,周幽王的太子,也就是后来接班的周平王只好东迁雒邑,住进王城。这件事,史称“平王东迁”,是周朝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平王东迁之前,政治中心一直都在宗周,这段时期称为西周;平王东迁之后,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雒邑,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绵蛮》诗篇所表,为一次路途遥远的远行。有学者认为,这次远行不是徭役,而是与平王东迁有关。“绵蛮黄鸟,止于丘阿”的比兴,暗示此次出行是与一位“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且能“命彼后车”的大人物同行。“道之云远”、“畏不能趋”和“畏不能极”的言语,又明确显示人们对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很明确的;而且,由于遥远,还有人害怕自己最终不能到达终点。据此判断,诗篇中的大人物,就是周平王。

      山陵的意象在《诗经》中经常喻君王,诗以黄鸟依止丘阿起,《毛序》言比兴“仁心”是确当的,但不是大臣,而是王者的“仁心”,此由“教之诲之”及“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可知。征诸历史,“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可能是平王在东迁路途中树立仁君形象的行为。

参考资料

《先秦文艺思想史》,李春青 主编;李山;过常宝;刘绍瑾 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