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路上

你的固化思维,是否在定格着你的孩子?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31人  泡泡雨儿

无意中看了一道思维的题目:

移动任意两枚硬币,将下图变成一个标准的十字架,每一个方向上的硬币数目相同,请问你该怎么办?

我直接收藏了题目和答案,想着给娃上堂思维启发课。(想直接看答案请往下拉)

结果,却有点令我意外。

横着的那列硬币,她把右边的一枚移到左边,这一步很简单。竖着的那列硬币,她皱起了眉头。意料之中,我看答案时,心想自己也不一定能想到解决方法。我心理正想着教育的机会来了。女儿说:我把最下面的这枚硬币拿走就可以了。

我一愣,没想到还有这个解决方案。

脑子里一直印着标准答案,一直想着给娃思维启发,却不曾想我才是那个被固定思维禁锢着,需要被启发的人。

看心理学书,看过这样一个定义:马戏团里有只小象,不训练的时候,驯象师就会把它用铁链栓到一根木桩上。由于小象还未长大,力气很小,无法挣脱。

岁月流逝,小象很快长大,它只要稍一用力,便可轻松挣脱木桩,但它从来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

因为小时候的尝试总是失败,它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足够的力气挣脱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很多人会被这种心理伴随一生。

在我看来,固定思维和这种心理现象如出一辙,孩子像被施了魔咒一样,被它禁锢着。

女儿3岁多时,不知什么原因,

不愿意和外人打招呼了。

送她去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甜甜地叫“老师好,保安爷爷好”

我就责怪她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家里来客人,孩子也不愿意叫人,

爷爷奶奶常打圆场:这孩子就这样,好害羞。

有次,我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事先和她说:去阿姨家,要有礼貌。

女儿说:我害羞。

当时我心里被扎了一下。

后来才知道孩子不愿意叫人,也许是当时心情不好或者不熟悉。

而家长给她贴的标签,却把她给定格住了。孩子柔弱的力量是挣脱不了这种类似魔咒的标签。时间久了,这种思维悄无声息地就扎根了,影响着她的性格,而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于骨髓。

父母的固定思维传递,还表现在孩子的学习上。

“你每次都这么粗心,不好好检查!”

“你英语怎么这么差,才考60分”

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遇事易放弃、输不起、听不得批评;最终,智能发展也停滞不前。

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他会对自己说什么呢:

“我不擅长英语”

“我阅读就是不好”

“这个太难了!”

“对手太强大了,我输给他是正常的”

“我学不会轮滑啦”。

“我最多只能考及格了”

作为家长的您,完全可以这么说:

“你只是现在不好而已,但没关系,慢慢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越来越擅长啦”

“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方法总比问题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只要掌握方法,然后认真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做父母,请不要再用你的固定思维去定格孩子、禁锢孩子,即使是无意的。毕竟,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做父母的“硬件”,孩子思维的“操作系统”才得以更好的运转。(首发公众号:泡泡雨)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