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传》第4节

2020-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在路上才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王健林4 王健林的万达广场

昨天我们讲了王健林的管理之术。王健林通过对万达内部的制度设计和管控,来实现对每个环节、项目的把控;又通过对自己和员工的高标准要求,来确保执行,实现每个环节都按照进度要求推进。

这才使得万达能在政府和商家中保证信用,在行业里站稳脚跟。今天,我们来讲讲,万达集团最重要的商业项目——万达广场。

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以万达中心的商圈,万达广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它有一种魔力,能吸引很多客户来购物,带动实体消费需求的增长。

那么万达广场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每开一个万达广场都人气满满?万达广场靠什么盈利?

• 万达广场的诞生史

自从王健林决定做商业地产以来,万达广场的项目就应运而生。万达广场成立之初,并不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万达广场那样繁华,人不多,没有名牌商家,更没有电影院,娱乐场。

它经历三轮的洗礼,每一次都是涅槃重生。

2001年,第一代万达广场出现了。王健林分别在全国六个城市开了六个店,都在核心商圈,都是最好的地段。

当时采取单店模式,每一层只有一种商业形态。当时王健林根本不懂商业地产,主要就是靠销售小店铺赚钱,也经历了很多磨难,打官司、退租、退铺,什么情况都遇到过。

但是仅凭铺位散售,难以支撑万达快速开发的现金流。第一代万达最终因销售店铺有限,又没有多少人气,难以持续下去,王健林不得已只好打包卖了。

2004年,第二代万达广场出现。这次王健林吸取之前的教训,规模较第一代扩大了两至三倍,增加了百货、影院、餐饮等多种商业形态。

这次的规模更大,销售面积更大,但也仅仅是第一代万达的简单升级而已。没有步行街,整个项目没有灵魂,店和店之间没有联系,人流设计不合理。

二代万达规划硬伤和开发模式依然不成熟,直接导致了9个万达广场的转手。这促使王健林转变思路,改变单一租店铺的模式。

王健林吸取了前两代万达广场开发的教训,推出第三代万达广场——万达城市综合体。宁波万达广场是第三代万达广场的代表性建筑。

增加了室内步行街,来这里逛街的人不仅可以快速的到达品牌店;还设计了中庭,有采光,冬暖夏凉,环境舒适。不仅如此,还加了电影院线、餐饮和娱乐设施。

第三代万达广场是万达独创的商业地产模式,将室内步行街与商业大楼结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巨大的城市综合体;集购物、休闲、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独立的大型商圈;

又通过住宅,公寓、写字楼、商业外街等可售物业的回笼资金,支持购物中心的开发与运营,有效解决了现金流的问题。

凭借这一模式和万达强大的执行力,快速在国内复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万达广场历经三轮整改,我们可以看出王健林从住宅地产转型商业地产的决心;还有万达整体对持续、稳定收入的迫切需求。

在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的会从一次性收入的项目转型到有持续、稳定收入的项目上;如果不能转型成功,就意味着这个企业资金不稳定,一遇到政策、经济波动就会有破产的危险。

王健林是一个眼光长远,且坚持不懈的人,他希望万达发展成为百年企业,当然努力淌出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路来。

• 为什么万达广场能开一个旺一个,成为城市地标?

王健林在前两代万达广场失败的教训里,吸取了不少教训。比如,第一代万达广场他选在核心商务圈,本来以为人气会很高,结果人气一般,销售一塌糊涂;可见不一定在核心商务区的商场就一定卖的好。

再比如,第二代万达广场,规模扩大了,项目也多了,还是销售不旺;可见并不是店铺越多,商场越多,就一定卖的好。以上种种惨痛的教训,都为接下来第三代万达广场成为城市地标奠定了基础。

第三代的万达广场已经褪去了青涩,开始涅槃重生。

选址不选城市核心区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万达广场,你会发现,万达广场很少位于城市核心区。因为核心区土地成本太高,会导致投资收益很低。

万达选址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交通便利,至少要有两条城市主道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出广场。

如果只有一条主道,人和车一旦多了起来,就容易堵车,进出都困难。二是周围居住人口数量,就是以万达广场为中心,半径五公里内居住人口要达到三十万。

高铁、车站、飞机场,每天的客流非常多,但是万达不会考虑。因为这些流动人口只是偶尔消费,万达广场的购物中心是需要重复消费的回头客。三是相邻地段没有其他购物中心或者商场。

(一)客户定位很重要

万达广场的定位偏年轻、时尚,客户群体在20岁-40岁之间的青年人。商户以时尚品牌、大众餐饮和文化娱乐品牌为主。

整体定位中等偏上,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人气,大众消费的商户才有人气,做奢侈品店人流量少。

万达做过一项市场调查,发现顾客有目的购买行为只占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的比例,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是随机性消费的。

比如看完电影,顺便吃顿饭;购物累了,顺便唱个歌。只有迎合大众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才有人气;人气旺,销售收入才会高。

最好可以复制,因为万达扩张速度非常快,每年要开十来家甚至几十家万达广场。如果不能复制,就无法实现扩张规模。

(二)设计是购物中心能否兴旺的重要因素。

举个其他购物中心的例子。广东某个购物中心,当时号称世界最大,这个项目的选址没有问题,定位没有问题,就是在设计上出了大问题。

这家公司先后请了七八个国际国内招商团队,但怎么招商都成不了。王健林就建议拆掉,主要考虑当时建筑有两三层,拆了成本比较低。

如果把这块地拆完了再卖出去,银行能收回贷款,股东能收回投资,施工队能拿到工钱,可以实现多赢。但是他们下不了这个决心,后来项目推进也很困难。

万达做购物中心。首先考虑车辆的进出,考虑周边的交通,既要能快进,又要能快出的。

其次是出入口的选择,购物中心最主要的门应该是人们经常走的方向。

人都有惯性,走顺道了就总往一个地方走。人从东边来,门就不能朝西,得像蓄水池一样,把人流兜住。

最后是长度要控制在400米之内。一般人逛购物中心,边走边看,走400米就会感到疲劳。

万达规划院有一句名言“不走回头路”,人们行走的路线要么是“一”字形,要么“口”字形。如果设计成平行线,必定有一条比较冷清。

(三)购物中心的兴旺,最核心的还是管理。

万达广场强调体验式消费。很多人觉得体验式消费商家租金低,卖服装租金高。

但是如果一个购物中心都卖服装的话,租金同样上不去,要搭配餐饮、美食、娱乐等这些形态,租金不一定少。

不同消费形式的商家互相促进销售,效益会更好。万达广场还强调餐饮比重。每个万达广场餐饮占比都超过了百分之二十。

王健林在十年前就提出购物中心要多做餐饮,还要把餐饮放到顶楼。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王健林就说:“中国的购物中心不是卖出来的,是吃出来的!”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好吃,而且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对吃的偏好完全不同。当地人喜欢什么就引进什么。万达广场对餐饮业的招商,就是当地排名前三十的餐饮品牌优先考虑。

餐饮火了之后,不仅租金可以达到零售类平均水平,而且吸引客户往上走,然后从顶楼转下来,形成商业中心的“瀑布效应”,使整个购物中心人气都很旺。

万达广场的独特优势在于,通过观察客户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来设计和规划各种形态的商户和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对优质商家免租期或者给予合理的租金,反对把租金拉得过高,租金越高风险越大。王健林说绝对不能有短期压榨客户高租金的心态,前期的忍耐和投入,恰恰能有长久的兴旺。

最后也如王健林所期望的那样,每个城市的万达广场,都是人气爆棚,而且还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不愧他的付出和坚持。

• 万达广场是如何赚钱的?

万达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就是为了聚人气,牢牢抓住客户。那抓住这些客户消费和对商家收租真的能赚很多钱吗?

其实不然,万达广场除了购物中心,还有商业步行街,写字楼、公寓等等。商业物业的销售溢价远远高于普通住宅和公寓。

万达购物中心的初期运营目标仅仅是在短期内达到店铺租满,对租金的收入并没有太大要求,恰恰是因为购物中心并不以租金为主要收入。

而是通过包装推广万达城市综合体实现快速销售,然后促进写字楼、公寓价格一路上涨。

还要通过强化万达广场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获得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在开发过程中的议价能力、拿地速度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优势。确保在房地产升值的条件下,通过资产增值的方式实现融资和现金流。

综合看来,王健林精心筹划和设计的万达广场,在开发和管理上都是精细化运作,这就促使它在商业领域中优势非常明显。

这不仅得益于王健林沉淀多年的管理经验,更依赖于他敢于突破和创新并能坚持既定目标的个性特质。

王健林还设计了一套万达广场整套标准化、可复制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流程,确保万达能够适应任何市场环境和竞争模式,维持高速的扩张和发展。可见,王健林在万达广场这个项目上下的心血非常多。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将跟大家解读王健林的商业地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