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悟学

象征的最小单元:汉字

2022-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曦花宸

我们中国人尤其有幸,三千年文脉不绝,一字一句地堆叠成了一座丰富的象征富矿。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历代文人穷搜物象,恣意铺排,以至于即使生活在现代,只要日月星辰,草木鸟兽还在,我们就还是身在绵密诗意的包裹之中。我自己有一个阅读偏好,就是读和汉字有关的书。

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从最开始的一幅图,一个记号,一路变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字,其中的过程大有趣味。

比如“冉”字。

我们常说“冉冉升起”,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意象。而回到甲骨文里,看它的字形,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只被吊起来的甲鱼。所以“冉冉”是指某件东西像甲鱼一样顶着厚重的壳,行动迟缓。当你再看到冉冉升起这个词语的时候,会不会哑然失笑?你再看到甲鱼的时候,会不会多一份温情?

再比如“万(萬)”字。

它现在是一个纯粹的数,看起来毫无表情。但是在甲骨文里,它的形状其实是一只蝎子。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古代中原地区蝎子多到数不胜数;还可能是因为,母蝎子在繁殖时,身上会有数不清的小蝎子。对,“万”不只是多的意思。它还在暗中提醒,什么东西多了,未见得就是好事。

再比如“当(當)”字。

“當”的上面是一座小房子,下面则是在房前修筑的一道土坎。所以,當就引申出了“抵挡”“安全”的意思:“一夫當关,万夫莫开。”

有土坎挡水,这种地方便于建房安家。所以又引申出来“刚刚好”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应當”。

从“应當”再进一步演化,“对等”的意思也出来了。过去的“當铺”,其实就是想说,你抵押的物品和我给你的钱是价值对等的。当然,“當铺”的经营模式没有那么美好,克扣坑害顾客的情况在所难免,所以又出现了“上當”这个词。

再比如“包”字。

“包”最早就是指胎儿出生时包裹的那层胞衣。后来有了包装的意思:包装,包裹,包袱。再后来围住也叫包了:包围,包抄。之后,它又抽象成了负责,总揽的意思:包产到户,包工头,包办。随后,担保承诺的意思也出现了:“我包你没事。”而承诺的意思有了,自然又出现了约定专用的意思:包船,包房。

你看每一个汉字都有极大的意义纵深。一个外国人初学汉语,他最大的难题其实不是读写,也不是理解,而是很难走入这座象征的深山丛林。

字如此,词语就更是如此了。汉语是一棵不断成长的树,在一些原始符号上,后人不断叠加,意义不断重新阐释,于是它变得枝繁叶茂。举个例子,菊花。菊花本来只是一种植物,但它同时作为一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化。

到了屈原,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的格调立刻就变得高尚起来了。接着,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马上让菊花有了隐士的品格。再来,孟浩然依据“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又成了秋天的象征。杜甫一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又代表了悠悠岁月。到了晚唐,黄巢的两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又有了冲天的杀气。到了明朝,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菊花的文化意义进一步丰富。

一提起菊花的这个菊字,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瞬间能联想到的符号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它的意蕴复杂到了极点。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修养,那提起菊花开句玩笑,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被玷污了,因为他想到的是人体的某个器官。

从先秦到两宋,中国文化逐渐成熟,以至于如果不了解每个字词背后的象征,我们很难读懂一篇诗文。南宋词坛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辛弃疾写成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用到的历史典故有五个:孙权抗曹,刘裕北伐,宋文帝仓促北伐后败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击败宋文帝,赵王想启用年迈的廉颇,派人探望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写成一首得意的好词,往往特地摆酒请客,让大家来点评。岳飞的孙子岳珂当时年少气盛,看到这首词说了一句:“微觉用事多耳。”典故用的太多了。辛弃疾哈哈大笑道:“夫君实中予痼。”你说到了我的老毛病啊!

其实这哪里是辛弃疾的毛病?这是中国文化成熟的结果。丰富的象征库藏,数千年积累下来,让一个读书人可以随意取用,挥洒自如而不读书的人,就不得其门而入了。

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名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同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些象征符号会消失吗?不会。象征符号一旦凝结成型,深度嵌入精神世界,几乎就永生了。举个例子。中国古人用的那种外圆内方的铜钱早就被纸钞替代了,现在我们甚至连纸钞也不用,变成了电子支付。但是铜钱的符号消失了吗?没有

你可以到大街上走走,看看中国很多银行的logo,都是从铜钱的形象转化而来的。外圆内方的铜钱会成为中华文化里永恒的财富象征。

通过阅读,可以从一个个象征符号上溯至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回去,也值得回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