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气”
时值大雪节气,阳气藏于内,阴气盛于外。冷冷的冬天,若有暖暖的问候,心里便有温暖。
何谓气,字典上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上本义为“云气”。后引申为呼吸、气度、精神气质等。
《以心传心》中阐释,气,主要偏于人格、心理这一面;质,偏重于生理这一面。
生理对我们整个的人生、生活、知识、心智和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越是成长到高级阶段,身体对心智的影响越小;越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身体对心智的影响就越大,大到几乎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水平、觉悟水平很低,几乎就是一个“人形的动物”,那他的一切都会受到生理的影响,生理状况可以决定着他的一切。
那么,我们古人练功、修行讲究要进入到“化境”之中。“化”什么呢?化偏气。
心气偏高了,太傲了,把它往下放一放;心气偏低了,提不起来的,要往上提一提。总之,把气调节到一个最恰当的状态,谓之“化”,化功,化境,化气。“化”字贯穿在儒、佛、道修行的始终。所有人类的修行都是“化”,只不过化的对象不同:儒家化气,化偏气;基督教化罪,化原罪;佛家化业力,化业障。
总之,各化所化,核心都是一个“化”字。儒家的最高境界“大而化之谓之圣”乃化境,佛家的最高境界“成佛”又何尝不是化境,只不过没有用这个词而已。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境界更是在化境之中——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身心融化、通化、转化的过程。这也是整个人类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对气的理解是:气是有生命的,有情绪的,相当于是一个中间的媒介,能跟随着我们的意识随时转换。
当能量提炼升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成为了意识,当意识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成为能量,这就是“心气合一,心气不二”。
这是我们东方儒、道、佛文化几千年来坚持的一个观点:精生气,气生神,神生明;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气聚为象,气凝为人,气聚成形,散则成风等等。
故而,气聚,好比能量聚集起来一样,形成一个个有形有相的物质,即我们眼睛看到的物理世界。但我们必须清晰的是,包括地球、太阳乃至银河系等等在内的这些气聚而成的物质都不是永恒的,有朝一日它们都是会分崩离析的。当它们消散了以后,会去哪里呢?——气散无形,消失了,又变回了气,又变回了能量。这一点和现代物理学的解释是完全一样的。
人之为人,都要争一口气,这个“气”字蕴含就丰富了。每个人特质不同,境界不同,理想不同,他要争的这口气也就迥异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学者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在此引领下,有了杜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有了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