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道德经》古之善为士章 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
吕祖解:
此章是借古之修者儆(jǐng)后之人。古之人从实。无穿凿。今之人从精庄妙严。以作外相。上古修者善士。小心谨慎。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微者。道之幽深。故不可识。妙者。道之精粹。不可识。玄者。道之难穷。不可识。通者。道之广传。无所不通。不可识。此四者。体道者。能搜微。究妙。悟玄。通遍三界。内外无一不烛。言道微妙玄通。入定内细细觉察。方得通达。外说达天下。内说达全神之灵。使他暗里珠明。光透百骸。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无可识。故不识。容者道之体。本来无容。强名为容。豫者。是我虚中用虚。如冬川不可涉。如涉川一样兢惕。方得不漏。稍放。就不能生。犹兮若畏四邻。此乃澄静本来。犹恐有外魔来攻。如有邻舍窃取。存敬畏以防之。俨若客。修身。如宴有尊客之前。不敢放肆。方守静。到底澄清。涣若冰将释。入静大定时。如履春冰一般。防其惊异。恐走失灵根。致生不测。保身之要也。敦兮其若朴。不尚雕凿。素其玄风。不可搬运身心。存澄静为用。体元始之理。行元始之事。以神归元始。以气合元始。以身化元始。以心意混元始。皆成一炁之朴。旷兮其若谷。广旷虚中。若太虚之体。为一大窍。任其乌兔东西。炁合自蚀。存灵守真。中中乃得。是我举动之灵。归于空谷。浑兮其若浊。本来混一。灰心乃灵。从灵中炁合。复浑。又从此浑中求明。到此明处。人以为浊。惟我独清。任以马牛呼之。只自固真一。返其当来。以脱尸骸。方能解脱。不使鬼神专权。惟我自主。始见真神。是内清而外若浊。以遮凡尘俗目。此隐圣故耳。如此难妙。孰能似古善士者。浊内求清。清中更澄。要时时徐行。弗得贪求。如此清矣。孰能似善士安身心久久如一。体本末终始。先后不改如初。方似古善士。如此修行。乃可以近道。而生定静虑得之妙。后之学者。逐一遵行。才有明德新民之奥理。率性以近其道。尽性以生其道。才叫做致中和。合天地以育万物。不过是安之久而生。静之极而生。这是个无中有了。从前一一体行。如冰如邻如客如浊如川如古善士。方能保此道。保此道者。守中无盈。不盈难溢。倘有妄生。盈乃克生。夫惟不盈。是以能敝其形。敝其心。敝其意。方乃成焉。要人小心渐进。无妄无退。方得学古之善士。行精一无二之功。乃得全真。是以借古人而儆后学者也。
《道德经》每周一悟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心灵学(中国)研究员郭智刚
此章节,老圣人告诉我们,道,是可以身体力行,可以修、可以为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体道、务本的素描。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微妙玄通,圆满自在,广大无碍,与道合真,身心俱妙。此诚于衷、形于外之有道之士也。与孜孜以求外物,精明外溢,消耗精神,幻得幻失,凡俗所务者,南辕北辙,故人不知不识。老圣人为使人知道、体道,悟道、行道,慈悲开示,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客。”
心悟大道,形神合一,身心归一,神凝气聚而身安形定之貌。”
“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人生世间,精神常觉困扰,气质时觉拥塞,形体时感困乏。然天道有常,道不远人,道无处不在,道在眼前。人能一念悟道,身体力行,即如春风气息融融,冰雪消融,通滞化坚,返还于敦厚质朴之境,心旷神怡,心如空谷,神逸不拘,浑圆自在,身心自然一体,和合周流而不殆。以小知间间精明于有形之境,日夜颠倒耗费精神者观之,似浊而不明,实大智若愚心清神明气凝至乐在其中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
人以为浊者,非浊,所谓大智若愚,“浊”以静养复其清明,安于心、进于理,谓之道生,惟得其理、安其行者,才知这个“动”与“生”与躁动妄行生灭不已的区别真是天壤之别,一生之途、一死之乡,一光明广大、一暗昧污秽,有心人当善体老圣人至仁至慈之心,为自己谋一生路,动之善行、善地、方为善待自我生命。以心合道,念兹在兹,不去不来,是不盈,生生不已之道日新又新万古长春、亘古不变是为“能弊不新成”
同感天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作《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