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想告诉你-38:致青春-伴你前行
人生最要紧的是有个伴。小时候有玩伴,上学了有学伴,工作中有伙伴,婚姻里是侣伴,等到了老了就成了老伴。
人在社会走,伴随时光流逝的是,是无数的或长或短的陪伴。当然,从哲学以至心理学角度看,所有外在的伴其实都是为了训练与自己为伴,做自己最好的玩伴。
中午吃饭时候,小伙子举杯对我宣言,坚持每天一抄录,会微信发给我的。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可以嘚瑟嘚瑟议论一番。
要做一件事,究竟是先说再做好,还是先做再说好,似乎各有支持与解释。
曾认为,一件事先说出来,容易出现松懈情况。心理学的解释是,人的潜意识会把说出的事情,当做了已经做到了的事,于是就有那么多的人,一次次宣布戒烟戒酒,一次次的吸烟喝酒。
可是,与此相反的也有道理。公布自己的决心,是勇气的象征,说明自我负责,自我暗示的强化。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费尽周折,不直接说出自己想法,而是由对方亲口说出意见,这样效果最好。
有时候想方设法让别人说,又成了一种不得已事情。曾经看过小说“沧浪之水”,写到主人公完成高水平论文后,想委婉署上厅长大名,于是耐心探讨,把自己观点巧妙转化为对方口中出来,最后活脱脱成了厅长高屋建瓴指导下的大作。
看似先说后做与先做后说矛盾,也可以找出不同点。
关键在于说的对象。
当你对着无关人士说的时候,可能自己就是得意之际的自负宣称,人家也只是笑笑而已,无法会真的在意自己,当然未必就是真的不关心。这时候的自己宣言,其实心里明白多是表演成分更多,也就显得不够真诚用心。
当你对着在意自己的人们说决心时候,就不再是表演嬉闹,更多是承诺,是一诺千金,是敢说敢作敢为。这种自信来自自己,也来自对别人的信任。
这种信任就是坚信会有一份陪伴,会有一个忠诚的伴儿。
因此,说与做孰先孰后,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个陪伴。
当孩子渐渐长大,独立面对外界时候,远离父母身边时候,遇到挫折困惑痛苦时候,他如何说与做,不过反映了有无同伴的满足程度。
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抗挫折力,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无条件陪伴中强化而来的。这个陪伴最开始就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慢慢过渡转移移植到了孩子自己的同伴中去。就像接力赛跑,一棒一棒传递下去。只是第一棒接不好的话,甚至掉到了地下,那么后来的接力就困难得多。
尤其当孩子长大渐行渐远,父母无法“陪”着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伴”了。
伴你远行,因为无条件支持着;相信伴我远行,因为坚信无条件陪伴着;哪怕物理距离再远,相伴的感觉就在身边。
一天一记,彼此鼓励,这就是“伴”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吧。
更深一层说,这样的陪伴看起来是陪伴人家,本质不过在陪伴自己,就如同说的那么多话,猜测的那么多事,表达的对人无数看法,只不过自说自话,都是在裸露自己。
就像潘美辰唱过的,“我想有个家”。所有的寻找,都是在找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自己。
当然,在我热烈表扬完小伙子坚持抄录决心后,小子继续说,为了坚决完成这个任务,还需要提高物质保障基础,那就是换个高质量的手机呗。
下午微信发来“帮我付款才是真友情 ”,既然说的这样好了,那就只能乖乖去好好做了,于是“代付成功”。
回想当年,俺在农村干些粗活,吃些粗粮,做个粗人,学点粗话,多好(*@ο@*) 哇~城市套路深,俺要回农村。
无论在哪里,伴你前行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