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普世智慧经济思维

学会用经济思维看待一切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沁蓝说
图片来源网络

文 沁蓝

一直以来就想写系列用经济视角去看待身边一切事物的文章,思考良久终于开始动笔。

这种冲动来源有三:

其一,勉强算科班出身,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与经济有关的专业,虽然学得很不扎实,但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却十分钦佩,偶尔用到生活工作中,极其有启发,而我希望这种启发能够更多地惠及他人。

其二,曾经到复旦进修过一段时间的经管知识,不管是上海的开放包容,还是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最大的启发还是来自于老师们对经济深入浅出的讲解,至今受用无穷。

学完对我工作生活影响最大的两点,一是从此以后习惯了每天听经济新闻,以往都是娱乐新闻居多;二是学会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框架和模型,极其管用。

当然,我也希望这种思维模型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运用,最终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惠及人民。

其三是混沌大学给我的触动。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从接触到认可到坚定,短短一年,深深被其办学信仰所打动,正如李善友教授所说,混大就是陪伴这个时代最有梦想的人,就是让他们比这个世界更早一步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虽然在这里渺小到尘埃,但依然很庆幸,有这样一个窗口看世界,也让我了解到了以前从未了解的领域,懂得了以前从不明白的道理。

也许我的观点、我的解读,还是很稚嫩,但不去做,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青涩的阶段。

而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太需要经济思维的加入。

最直接的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比如:

如何实现小康生活?

如果是月光族,如何存钱?

有了一定储蓄后,如何投资?是买房?炒股?还是其他?

什么时候买房合适?

现在是牛市还是熊市?

当然还有很多看似和经济没太大关联,实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问题,比如:

我们如何择业?

我们如何择友?

我们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哪里,才能最大价值地提升自己?

如果亲朋好友找我借钱,借还是不借?如果借,利息定多少?

有一个跳槽的机会,我是走还是留?

十年以后的自己和现在相比,有何竞争力?

上课很枯燥,我是继续听还是干自己的?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具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生活中绕不开的选择。这其中蕴含着普世性的经济学原理,拥有经济学思维的人,就能够一眼看破其中玄机,从而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虽然功底很浅,但我愿意做这样一个先行者,哪怕不完美。

之所以选择想从身边的具体事务写起,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觉得经济学是专家学者的事、是经济一线的事,与我们这些普通的小老百姓没有多大联系,显然通过上面的问题可知,这种认知是很片面的,也是很为危险的。

如果不打破这种认知,我们势必会走一些弯路,错过一些风口,甚至抱憾终身。

所以,从小事写起,从身边的具体事例写起,是我的初衷,让每一个人都看得懂、弄得清楚,让大家都开始尝试用经济学思维去思考和选择,是我的初心。

比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等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如何选择小而美的投资产品;比如如何用经济学眼光去衡量一个事情的效果等。

我会一直牢记这样一种初心和使命,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践行。

当然,在这样一个愉快的旅途中,我也相信自己定会收获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也期待大家和我一起在思维层次上有个质的飞跃和提升。

但不得不承认,做这样一件事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当然还有最宝贵的时间和最大的知识储备,自问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但就像“草鞋打样,边打边像”,即便摸着石头过河也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到达彼岸。

如果你对文中的某一些观点存在质疑,那么很高兴,你同我一样在思考,这已经达到了本文的目的。当然,更欢迎能够互动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比起向大众传递一种简明的道理,我更希望引发大家对这件事本身的思考,比如经济学思维,因为不管是谁说了什么,都无法取代你自己通过深入思考得出的个人看法。

但我想在这里说明的是:

第一,整个系列文章纯属个人解读,如果有观点不同,欢迎交流;

第二,有一些观点可能是你不熟悉的,这没有关系,有可能启发你一些新的想法,何乐不为;

第三,经济学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也不是读一两篇文章就能够弄懂的,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就像我在写的本身就是一个积跬步的过程,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终点。

希望我们一起成长,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看待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