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下降了吗?
核心阅读
本文考察了“房奴效应”的两大表现——购房动机与偿还住房贷款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购房动机挤出了7.4%的家庭消费,且主要挤出了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偿还住房贷款挤出了15.8%的家庭消费,且主要挤出了耐用品、住房装修维修支出。购房动机通过降低边际消费倾向而挤出了消费,且预期房价增长速度越快,购房动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越强,有购房动机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本文为理解中国居民消费低迷提供了新的证据。
一、房奴效应的解释
1. 房价与消费变化
自1998年我国实现住宅商品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住房价格不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由2000年的每平方米1948元,上升到2013年的每平方米4184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6.1%,而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则更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年均增速分别为8.2%、10.1%、8.7%、11.1%。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持续低迷,居民消费占GDP(按支出法计算)的比重从2000年的45.6%,下降到2013年的36.8%,居民储蓄率却从2000年的31.1%上升到2013年的38.5%。
2. 房奴效应
近年来,围绕着“高房价”与“总内需不足”两大经济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思考沉重的购房负担是否是我国当前消费疲软和总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通常将购房负担对消费的抑制称为“房奴效应”。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通过考察房价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予以间接检验,其逻辑在于若购房负担抑制了消费,那么,房价将与消费负相关。但是,房价上涨既可能加重居民购房负担而抑制消费,也可能产生住房财富效应而促进消费,因此,对房价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考察的是“房奴效应”与财富效应的净效应。“房奴效应”究竟抑制了多少消费?其影响机制如何?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我国居民消费低迷的成因。
3. 如何检验房奴效应
“房奴效应” 既包括为购买住房而极力储蓄对消费的挤出,也包括购买住房后因偿还住房贷款对消费形成的长期挤出,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检验“房奴效应”是否存在。
(1)检验“为购房而储蓄”挤出消费的假说是否成立。
由于市场存在首付要求、最小住房面积等市场摩擦,居民在高房价下不得不为筹集首付而压缩消费,因此,本文通过考察有购房动机家庭与无购房动机家庭的跨期消费变动来识别上述影响。
(2)检验偿还住房贷款挤出消费的假说是否成立。
本文通过考察家庭在还清住房贷款前后的消费差异来识别上述影响,这是因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认为,预期内的收入变化不会影响消费,相反,若居民因偿还住房贷款而受到了流动性约束,表明偿还住房贷款对消费具有挤出效应。
二、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不振的解释
长期以来,居民消费疲软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
第1种解释以流动性约束论为基础。认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种类较少,同时,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该市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均衡的信贷利率高于信息对称情况下的均衡利率,导致消费者无法实现理想的借贷需求,从而被迫降低消费。
第2种解释以预防性储蓄论为基础。认为我国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加剧了居民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导致居民消费不足。
第3种解释认为收入不均是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低收入阶层预防性储蓄动机强而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而高收入阶层由于遗赠储蓄动机强而同样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收入分配越不均,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
第4种解释从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的角度进行论证。这类研究认为中国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迥然不同的消费习惯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低迷的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我国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弊端仍未改善,可见,消费不足并不能完全由上述原因所完全解释。随着我国房价的高涨,一些学者认为房价上涨使得居民不得不为购房而储蓄,从而挤出了消费。但是,以高房价来解释我国低消费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其原因在于房价上涨也使家庭住房财富升值,由此可能产生住房财富效应而促进消费
三、负债对消费的影响
对私人部门债务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该理论认为,过度负债可能导致经济主体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压缩当前消费,进而造成整个经济需求疲软,特别是遇到资产价格下跌或被动“去杠杆”等外部冲击时,高债务成本与通货紧缩相互作用,导致经济恶性循环而下滑。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事实上,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是由于企业部门过度的信贷扩张,而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也源于居民部门债务的飙升,由此可见,过度负债可能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四、数据来源于模型构建
关注微信公众号“微乎财经科学”,回复【房奴效应】即可获取。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2011年与2013年采集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检验了“房奴效应”的两大表现———购房动机和偿还住房贷款是否是我国居民消费低迷的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
1. “房奴效应”显著降低了家庭消费,具体而言,购房动机使家庭总消费降低了7.4%,且主要挤出了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偿还住房贷款挤出了15.8%的家庭总消费,且主要挤出了耐用品、住房装修维修支出。
2. 购房动机通过降低边际消费倾向而挤出了消费,且预期房价增长速度越快,购房动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越强,有购房动机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而偿还住房贷款使家庭遭受了严重的流动性约束,其表现为房贷收入比越高,偿还住房贷款对消费的挤出越严重。
3. 除了直接影响消费,“房奴效应”还会通过抑制住房财富效应而间接降低消费,且“房奴效应”挤出的消费高于住房财富拉动的消费。
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必然,此时,靠刺激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不仅不利于扩大内需,还可能增加“债务-通货紧缩”危机爆发的风险。比如,通过降低首付比例可能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会让更多的人成为“房奴”,且摆脱“房奴”身份的周期变得更长,导致居民消费被长期抑制。
其次,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稳定房价,降低居民对房价增速的预期,由此可缓解为购房而储蓄对消费的挤出。
最后,对消费者而言,过早购买住房会挤出日常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这必然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成长潜力,年轻人应将此部分资金首先用于人力资本的累积。
资料来源与下载
李江一. “房奴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低迷了吗?[J]. 经济学(季刊), 2018, 17(1).
关注微信公众号“微乎财经科学”,回复【房奴效应】,下载PDF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