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六哥伊佐那社写作

为什么我没有加大神的微信

2017-09-05  本文已影响11971人  彭小六

1.

参观西安的秦兵马俑一号坑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
整个一号坑只整理了一小部分,后面不但没有继续挖掘,甚至还回填了。
也就是说,你再过一段时间去看,兵马俑的古迹现场,后面一大半都会继续把土填上。

“这是要干嘛,挖出来不更好吗?”

2.

原来,兵马俑埋在泥土里的时候,身上是有彩绘的。
但是这些色彩都是由矿物和植物提取的颜料涂抹上去的,一旦暴露在空气里的4分钟内,起皮脱落,消失!!!
博物馆方面为这事头疼了很多年,他们和德国的工程师合作研究,目前的进展是:仅仅能保护其中的一两种颜色。

既然技术还不成熟,挖出来反而是种破坏,索性就不挖了。

3.

无论是在微信群,还是现在活动,总是会有人说:小六,我可以加你的好友吗?
出于礼貌,我说当然可以—其实也没的选。

但是,通过之后,他发来一句:小六老师,很高兴认识您云云。
我也回复:很高兴认识您。

然后呢?
然后没有然后了··· ···

交流一半会发生在几个月后。
我收到他的微信:“我正在使用微信好友清理工具,看看你是不是已经删除我了··· ····”

然后他就被我删除了。

4.

我又一次受邀参加李笑来老师在北京的闭门小会。
可能是我在他的平台的订阅数超过了1w的原因吧!
这太让我激动了,因为他是我的偶像啊!

所以自己掏腰包就屁颠屁颠过去了。
当天特别激动的时刻到来,作为一个小粉丝,终于见到了活的偶像了。

我看到他在中场休息,我想走过去,然后说:你好,笑来老师,我是小六,我是你的小粉丝,我能加一下你为好友吗?

旁边没有人,这是个好机会啊!
结果我还是放弃了,因为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我这样去认识他,我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呢?

如果仅仅是满足了我作为粉丝的好奇心,我觉得还是算了。

他看到我了,我冲他微微鞠躬表示敬意,然后就走开啦了。
——这么大的人脉资源,目前还不是挖掘的时候。

5.

在《写出我心》这本书里,作者提到说,写作其实就像是堆肥的过程。
什么是堆肥呢?
就是很多素材,很多灵感写到纸上之后,还不能变成文章。
需要像农场自制肥料一样,将稻秆之类的原材料堆积在一起,然后等着发酵。

时候到了,就一气呵成,落笔成文。

我自己写文章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虽然号称每天写字,但是并不是每天都能发表一篇文章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写草稿,列大纲。

这些文字大纲或者手绘的图纸,就放在那里。
然后我就不管了。

6.

不管了?
那你怎么知道啥时候能用?

在湛卢出的一本新书《学会学习》里面,它提到了一个反直觉的学习方式:中断

不是连续的学习,或者坐那里一口气把一篇文章憋出来;
而是穿插进行,大脑有一个天然的机制,就是会有强烈的冲动要去将一件事情完成。
所以虽然我中断了写作,但是,大脑的潜意识没有闲着,它会在变成后台程序继续工作。

7.

我就是用这个原理在做梦想早读会的。
比如第二天一大早要讲解的内容,我头一天晚上,会做睡觉前选择看一遍书的内容,然后确定大概要讲哪几个知识点。
然后呢?
然后我就看暴走大事件去啦。

8.

老祖宗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人脉也好,学习也好,写作也好,做个人品牌也好,都有个“时间”和“能力”因素中里面。

能力没到,火候就没到,时间久没到。

我参观完秦兵马俑之后,热血沸腾,听说秦始皇的大墓就在附近,我说,走啊走啊!
结果导游说,还是别去吧,那里就是一个大土堆,毛都没挖开过。

还是技术没到。
哎,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像成龙的《神话》那样的地宫场面。


我是小六,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