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算法设计模式和编程理论码农的世界程序员

设计模式精读 ~ 全局变量的替代者 ~ 单件(下)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25人  文远时间

所属文章系列:寻找尘封的银弹:设计模式精读


温馨提升:接上文。

【意义】

一、何时必须做成单件:

当系统中有共享数据、共享资源或通用接口被多处代码调用时,必须做成单件。例如系统需要一个打印机服务,该服务一边协调多个打印请求,一边协调多台打印机的状态。再如系统需要一个网络服务,该服务一边协调多个网络请求,一边协调WIFI连接、蜂窝电话连接还是网卡连接,甚至也有多网卡的情况。负载均衡是另外一个更高层一点的例子。

如果你所在的团队因为“它们算不算共享数据”而各执一词,那就不是在实现层能解决的问题了,而必须到“隐喻”层中去寻找答案,否则只能沦为意气之争。

有一种常见的用错单件的情况:

有多处客户代码使用一个单件,但每处客户代码都把单件当成了工具类,工具类就意味着无状态,而状态处理全放到了客户代码中。如此一来,协调多个客户请求、协调系统资源的职责,完全放到了客户代码中。在这种情况下,改一个bug就需要举一反三,即改动所有客户代码中类似的逻辑。但这谈何容易,比如说,在搜什么关键字才能找到客户代码、找哪些用例、每处客户代码的逻辑能不能修改,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看下面这段代码:

Client1::Handle()

{

Printer *printer = Printer::Instance();

if (printer->state == IDLE)

{

printer->PrintWord(p1, p2);

printer->SetState(RUNNING);

}

}

Client2::Handle()

{

Printer *printer = Printer::Instance();

if (printer->state == IDLE)

{

printer->PrintPicture(p3, p4);

printer->SetState(RUNNING);

}

}

真实的代码其实要比这个严重得多:上文提到的两个职责,即一边协调多个请求、一边协调多个资源,在代码中几乎是缺失的。或者说这两个职责在代码中处于模糊状态,也就是说,有的地方有处理,有的地方就没有处理,很明显是没有设计。这绝对是严重bug的一个重要来源!下面的代码居然连状态判断都删掉了,太恐怖了:

Client1::Handle()

{

Printer*printer= Printer::Instance();

printer->PrintWord(p1, p2);

printer->SetState(RUNNING);

}

Client2::Handle()

{

Printer*printer= Printer::Instance();

printer->PrintPicture(p3, p4);

printer->SetState(RUNNING);

}

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通用接口”使用单件的情况:

一个类中并没有任何状态数据、没有任何资源,那么它只是一个全局函数列表而已,用单件的形式给这一系列相关函数做一个包装,让客户代码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概念,这对代码可读性很较大的帮助。C++中的静态类是可以代替这种单件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小,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代码示例如下:

classs StringTool

{

public:

StringTool *Instance();

int Truncate(char *str);

int Encode(char *str);

int Decode(char *str);

}

二、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用全局变量呢?

单件本质上也可以看作全局概念,但使用全局变量,会污染命名空间,而且多处客户代码随意访问单件,它们都不知道何时、由谁来构造全局变量、会不会构造多份实例,代码写起来会很烧脑且bug多。

三、为什么不用传递参数的方式呢?

如上所言,单件可以通过传递函数参数的方式,来代替下游代码自己使用单件的方式,以使函数更加通用,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复用。但是,函数的嵌套层次一旦多了,就会让传递单件参数的次要代码,掩盖了主要参数的代码,而且传递起来非常麻烦,我就见过传递层次超过10层的代码。我们看一段代码:

Upstream::Handle()

{ //上游代码

Downstream *ds = new Downstream();

    ds->Handle(p1, p2, Singleton::Instance());

}

Downstream::Handle(int p1, char *p2, Singleton *singleton)

{ //下游代码

//下边几行代码把单件继续向下游传递,下游还会向更下游传递

if (p1 == TYPE_1)

{

downstream2->Handle(p1, p2, singleton); //为了传递单件,分散了代码阅读者的注意力,有时会掩盖函数调用的主要涵义

}

    ...

}

还有一个因素能决定到底该使用传递参数的方式,还是使用单件的方式,这就是单元测试的需要,请参见下文的详细描述。

于是,虽然从概念上来说,它肯定是个单件,但是,在不同的实现架构中,会有很多的考虑侧重。它依赖于现有架构、个人知识、团队共识、创新环境。

【局限】

一、使用单件的代码难于复用

就像前文提到的Application::Instance()那样,虽然代码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它是依赖于外部环境的,一旦环境有变化,例如换成另外一个应用程序,那么他所依赖的那些东西,有时会以令你大吃一惊的方式,瞬间以很多bug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

因为代码绝不是简简单单地依赖于那个接口,还有接口背后的那个“人文契约”!

例如接口如下:

Application::Instance()

Application::HandleMessage(p1, p2)

Application::Notification(p1)

...

当代码通过Application::Instance()获得单件后,它会使用该单件,或者把该单件传递到它的下游代码,形成一个生态协作链,也就是说,会有很多张UML时序图。这些就是那个“人文契约”!

如果只是接口没有发生变化,而协作过程却发生了变化,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被深度影响,影响到底有多大,谁能描述得清楚?这就体现了软件“核心复杂度”,正如《领域驱动设计》一书告诉我们的:要通过领域模型思维去解决的“软件核心复杂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接口不变,但接口内的模型变了。

所以,较好的方式是:只依赖于最小的接口,只做最少的假设,签订最小范围的“人文契约”。

具体来说,有单件的代码:下游代码既要知道外部环境(例如单件),又要知道它的上游环境的参数,这就形成了双重依赖。代码举例如下:

Upstream::Handle()

{ //上游代码

Downstream *ds = new Downstream();

    ds->Handle(p1, p2);

}

Downstream::Handle(int p1, char *p2)

{ //下游代码

//下边几行代码对上游的参数和单件形成了双重依赖

if (p1 == TYPE_1)

{

Singleton::Instance()->Handle(p2);

}

    ...

}

而不使用单件,就是单重依赖。例如把原来调用单件的代码换成传递参数的方式,那个参数由上游代码维护,就不会存在下游代码和上游代码共同依赖于一个“水池”的担忧了。代码如下:

Upstream::Handle()

{ //上游代码

Downstream *ds = new Downstream();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ds->Handle(p1, p2);

}

Downstream::Handle(int p1, char *p2, Singleton *singleton)

{ //下游代码

//下边几行代码只对上游的参数形成单重依赖

if (p1 == TYPE_1)

{

singleton->Handle(p2);

}

    ...

}

此时,当上游逻辑变化的时候,上游在修改自身逻辑的同时,也要修改上游和下游共同依赖的那个参数,因为那个参数就包括在自身逻辑中。

二、单件不能用于多线程环境

如果让单件裸露在多线程的环境下,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就像在多线程中使用全局变量是一样的效果。此时,需要使用一些策略来保证线程安全,例如加锁(有些语言的框架就支持锁)、加临界区保护(这是操作系统相关的调用)、拷贝数据结构。这些策略都有一定的性能问题,如果不想要这种低性能,还可以使用静态初始化,不过它的缺点是一开始就占用着很少用的内存、初始化顺序的问题(参见下文)。

附:

关于如何在多线程中使用共享数据的问题,可以使用拷贝数据的策略,这个主题较大,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为你讲解。

【注意事项】

一、多个单件之间的构造顺序问题

如果系统中有多个单件,而多个单件之间又必须按照一个特定的顺序构造,那么就可能产生宕机问题,分为两种情况:

1.使用静态构造的方式: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静态构造的顺序,依赖于编译系统的规则,而这个规则通常难以把握。此时,一不小心就会有异常抛出来,我就遇到过。

2.使用Lazy Load的方式: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

if (_instance == 0) {

    _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_instance;

}

Lazy Load顾名思义就是懒惰,只在客户代码需要它交付对象的最终期限前才构造出来,也可以说是拖延症。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构造方式,但这仍然会有构造顺序问题。代码例子我就不列举了,我也曾遇到过。

建议:把那些不依赖于其他单件的对象,使用静态的方式构造出来,或者在系统初始化的过程中,统一构造出来。后边的Lazy Load调用就很顺畅了。

二、继承问题

由于单件的实现方式是用静态方法,而C++的静态方法无法变成虚函数,这就引出了单件如何继承的问题。《设计模式》一书中提到了三种方式,来实现继承。

1.父类的Instance函数中分别构造不同的子类:缺点是父类依赖子类。

2.父类没有Instance函数,而把它放在子类,而这个子类可以用替换为不同实现的链接文件的方式。

3.使用单件注册表的方式:比较灵活。由于后边的单元测试需要这里的实现代码,因此我把原书中的代码拷贝出来: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void Register(const char * name, Singleton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otected:

static Singleton* Lookup(const char * name);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_instance;

static List *_registry;

}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

if (_instance == 0) {

const char *singletonName = getenv(“SINGLETON”);

// user or environment supplies this at startup

_instance = Lookup(singletonName);

// Lookup returns 0 if there’s no such singleton

}

return _instance;

}

三、效率问题

单件的使用过程中,如下函数经常会被客户代码调用: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

if (_instance == 0) {

    _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_instance;

}

有强迫症的程序员,总想去掉这个if,从而达到完美的性能。完成第一次的构造之后,使用替换函数指针的方式,或许可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试。

四、单元测试问题

在做单元测试的时候,你需要把单件替换成一个“自己制作”的假单件,来测试那些待测试类。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测试代码中,先构造那个单件。不过这不可行,因为只能构造原有代码的单件,而无法用测试代码中的假单件。

我的方法有三个:

1.把单件改成传递参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测试驱动开发的艺术》一书的93页,讲到过类似方法。代码示例如下:

原始代码:

Client::Handle()

{

Singleton::Instance()->Handle();

...

}

改造后的代码:

Client::Handle(Singleton *singleton)

{

singleton->Handle();

...

}

测试代码:

TestCase:TestHandle()

{

Client *client = new Client();

client->Handle(FakeSingleton::Instance());

...

}

2.把获取单件的代码改造为通过工厂获取。

把获取单件的代码,改为调用一个工厂来获取单件,但是,在测试代码中,一样无法替换为假工厂。所以,需要改造这个工厂,让它的每个接口函数都有一个参数,通过这个参数可以替换为假工厂。原始代码如果不留这个“开点”,就不可能做到替换假单件。代码如下:

Client::Handle()

{

SingletonFactory::Instance()->GetSingleton1()->Handle();

}

TestCase::TestHandle()

{

FakeSingletonFactory *fakeSingletonFactory = new FakeSingletonFactory();

SingletonFactory::Instance()->GetSingleton1(fakeSingletonFactory)->Handle();

}

static SingletonFactory* instance = NULL;

virtual Singleton1* SingletonFactory::GetSingleton1(SingletonFactory* factory = NULL) {

if (NULL != factory) {

return factory->GetSingleton1();//这行代码要求假工厂也必须实现GetSingleton1虚函数

}

return new Singleton1();

}

但是,这个代码显得很笨拙,于是引出了第三个方法。

3.使用注册表来替换为假单件

代码请参见上文的“继承问题”。

作于2018-4-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