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一思诗文集

【传习录读书札记55】何必计较高低

2022-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第108条原文节录: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量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功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量。...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后儒只在分量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 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前文我们谈到,王阳明把圣人比作纯金,并以金子的分量比喻圣人的才力大小,而做学问的功夫犹如将金矿锻炼成纯金。他的学生刘德章觉得老师的比喻非常深刻贴切。但王阳明打比方说,尧舜是万镒的纯金,孔子是九千镒的纯金,对此,刘德章表示疑惑不安,他认为这委屈了孔子。

王阳明批评他说,你这是从外物上起念,所以才会为孔子鸣不平,争分量。这分量的多少,根本就是外物,尧舜的万镒和孔子的九千镒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他们都是纯金、都是圣人,不分高下彼此。尧舜的万镒是纯金,孔子的九千镒也是纯金。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唯一的原因是“精一”,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就是圣人,这一点他们是完全相同的,圣人与才力(分量)大小没有关系。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的才力、气魄各有不同。后世的儒者只在分量上比来比去,所以都成了功利之徒。如果能够摒弃这在分量上比较的心,各人根据各自的才力大小,尽最大努力,在使此心纯乎天理上下功夫,那么人人都能有所成就,都能人生圆满,才力大的成就大,才力小的成就小,这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羡慕别人的成就比自己大。这才是实实在在“明善诚身”的人生事业。

《礼记‧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明善,指格物致知,止于至善;诚身是说以至诚立身行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只要在自己的心上找寻天理,天性显现即是圣人。因此,为学之道,应该在心上去不断地体认扩充“良知良能”,如果不能在心上立志,立身行事就会出现偏差,就是不能诚身。

但是,后世儒者喜欢在外物上下功夫,一味在知识、才能上求多求高,多了还要多,高了还要高,欲望无止境,全不知自己存了桀纣的贪妄之心,却动不动就想成就尧舜的崇高事业,这不是南辕北辙吗?如此这般,一生忙忙碌碌直到老死,不知成就了个啥!可悲啊!

王阳明一生坎坷,事功巨大,却不被当朝认可,但王阳明临终前轻声一语“此心光明”,却振耳发聩,王阳明的人生没有遗憾。

人生的幸福是什么?不是成就大、地位高、声望著,而是此心光明,对天地无愧、对父母无疚、对家庭无欠、对朋友无欺,对公家无负、对己无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