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小岛·爱...风语阁心灵地图

寻宋丨植里古村三宝

2021-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起龙飞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太湖赋予了吴中独特的村落文化。

对于苏州西山岛而言,南宋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据《西山镇志》记载,自春秋至北宋,西山居民不多,所住多为渔民、士兵、隐士、僧尼等。南宋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移,以原北方名门望族为首的居民急剧增多。此后,西山形成了一些大的宗族和村庄。但植里古村却是形成于南宋末年,村民大多为南宋平江知府、工部尚书苏州吴县人李弥大的后裔,现在村民仍是多李姓。

初识西山植里,是因朋友圈里上传的植里村口油菜花盛开的美景吸引了我,心底顿生喜欢。

仲秋,去植里古村寻访宋代遗迹。汽车开过太湖大桥,进入苏州西山岛。沿环岛公路西洞庭路再转入植里路,再向北不到1公里便到了植里古村。

秋日里的植里古村,仍绿意盎然,处处流露着朴素的原生态之美,扑面而来的皆是这个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古朴气息。

植里古村不大,大约有上百户人家,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民居,背靠西山岛北部连绵起伏的貌虎顶山,山麓种植各类果树,花开果熟之际,山花竞放。

沉静悠然,古色浓郁,是植里古村给我的第一印象。这里这里阡陌交通,树高林茂,稻田成片,石榴熟透,瓜果蔬菜飘香,有着江南水乡安静质朴的静好之美。

植里古村的特色不在古老的巷道以及两旁的民居,“植里三宝”最为值得一看,令人生出许多感慨。

位于村口的古道是第一宝,其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长158米,用花岗岩条石铺筑。沿着笔直的古道走进清幽无限的山野中,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若在油菜花开放或稻子成熟的季节,古道掩映在黄澄澄、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和稻浪中,当是一幅古朴绝美的村居图。

第二宝是位于古道北端的永丰桥,其始建于宋代,现存古桥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建,桥上台阶、桥栏均保存完好,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对桥耳石,东侧北端桥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条,上刻楷书“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样。

桥边有一棵三叉古樟,是“植里三宝”里的第三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树干粗矮,枝叶茂盛,亭亭如盖,遮阴古桥。夏日之时,古树便成为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

“植里三宝”就是一部古村史,古道、古桥与古樟,承载植里古村文化的记忆。我站在永丰桥上,手抚桥栏望远,山色如黛,树木葱茏,连绵的稻田,葳蕤的草木。古道、古桥、古樟、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典雅的天然图画。

河水流动的声响从桥下渗入,游走于溪流之上的情感,在夏泾港的缓缓流淌中,糅合着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波澜,弥漫了整个身体。在桥上,我发现了在明亮光线里听不到的静谧。而我知道,在这不动声色的时光里,曾住过我的心安。

有点历史的村庄大都是有古树的,一个有古树的村庄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我凝望古樟,华盖如伞,一副淡定的风骨。数百年来,风霜雪雨,阅尽人世沧桑,伫立村头,守望、呵护一方子民。

古树是一个村庄的灵魂,是一个村庄的地标。植里村民们每次回家,村口的参天古树就是引导回家的路标。看到了参天古树,心里就踏实安宁了许多。我羡慕那挺立村口见证岁月的古樟,每天在鸟语中抚弄枝蔓弹奏着宁静致远波澜不惊的日子。

走近了,浓荫蔽日,站在繁茂的古樟下,时光的流逝是缓慢的,树下有被时光拉长的旧影,也有清淡得如细水般的生活,不知不觉便柔软了心情。

过桥进入植里老街,老街东西贯通,长约一里。古村的民居,大多都是后来新建的,白墙灰瓦,很典型的江南风。街上安安静静的,两边新楼老宅相依而立,新宅神采奕奕、老屋却大多憔悴佝偻。

古村曾经繁华,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古村逐渐衰落了,少人问津,但也因此幸运地保留了一些雕刻精美的清代民居,夹在新建楼房中。古宅虽有些破败,许多已无人居住,甚至只剩下断垣残壁古,但还能依稀一睹其初始的风貌。

在我第一次遭遇残存的古宅时,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两个字:“沧桑”。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些古宅,沉湎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

行走在半边暗影的小巷里,午后的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洒在我身上。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有些老宅子成了残垣断壁也无人打理,不过也有在修复的。走进那些断垣残壁,我用旁观者的眼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触及了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古的恬静,听任岁月悠悠,芳草斜阳。

置身于古村巷道中,几乎看不到村民,只有一只垂垂老矣的家狗,拴在一颗粗壮的大树上,它安静的卧在树下,看我们外来人的惊扰。

路上偶尔会碰见村民,都是老人,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祥和的痕迹。她们和村庄一样沉默着,一生,一村,但我看到的却并不是老去的凄凉,而是自然而然的生长,或者说,是一种很真实的生命状态吧。

如今,许多年轻人离开乡土,抛弃土地,去外面的世界寻求更好的发展,对旁观者来说,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权利,无可厚非,而这也仅仅是时代变迁中的一种过程。

许多年后,这样的一代老人离去,不知村庄里,是否还有烟火气息。我们这一代人,顺应时代,走出去,却不懂得归来。即使是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村落都一样,萧瑟,衰败,却又倔强不息的坚守。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