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是你的最后一天,你会怎么度过?
“假设你的生命时日无多,你打算怎么过?”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与之类似的,曾经在一款社交软件里,有人开了一个叫“余生一日”的频道,主题是:如果明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想怎么度过?
网友纷纷列出了一大段计划,洋洋洒洒近千字,有的人甚至细节到具体时间点,比如“0:00睁开眼看表、思考;2:17起床,开灯”……
在那里你会发现,原来一天内能做的东西可以有这么多。
正应了乔布斯说的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这大概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思考开篇问题的意义。
人生不一定有明天,既重要又微不足道。
那么当有人真的时日无多,濒临死亡时,他都在做些什么?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一位曾经既是医生,又是癌症患者的人,告诉了我们,当我们的呼吸化为空气前,都可以做些什么。
01
做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分为两部,在第一部分里,保罗回顾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以及初为医学生、医生的感悟,就像把自己一层层剥开,然后直面自己的本心。
保罗并没有真正地鼓励我们要如何去做,而是毫无保留地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
因为只有回顾了过去的日子,你才会发现自己都做过哪些令自己骄傲的事,又留下了哪些遗憾。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余生一日”这个频道中,大家列出的一日计划里,大都是那些自己想做,却始终没有去做的事。
在未知时长的生命里,我们常常会因为有所顾虑而拖延,甚至直接放弃了很多内心的真实意愿,但倘若生命有了期限,想法就变得不一样了。
正如林清玄说:
当我们活在当下的那一刻,才能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当我们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别让对未来的顾虑束缚了我们的真实灵魂,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对待,勇敢地释放自己。
要相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2
及时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保罗治疗癌症的医生,和保罗讨论今后的生活问题。
保罗说:“我早就给自己做了40年的职业规划。头二十年是外科医生兼研究人员,后面二十年去写东西……”
主治医生说:“你必须搞清楚,现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她的潜台词是,通常肺癌病人的生存期是2年,你无法做更长远的规划。
保罗不理睬死亡随时在一旁不耐烦地等候,在6个月药物治疗将肿瘤初步控制后,重返了斯坦福医院神经外科的手术台。
他忍受剧痛,坚持完成高难度的手术,整整7个月,拯救了很多病人。当自身肿瘤大面积爆发后,他才热泪盈眶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手术刀。
之后他用生命之火完成了这本书,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在书的结尾,饱含深情地写到:我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
他在与死神赛跑的短暂时光里,做到了自己做想做的事。
书中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是啊,谁又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呢?
喜欢的人就去表白,想去的地方就出发,思念了就去见面,孝敬父母也从当下做起…
没有人会站在原地等我们,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此刻不做,下一刻就不会再做,或者没有机会再做,或者即使做了,也变了味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永远不要把重要的人事物放到明天。
3
学会接纳
人生充满未知,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当我们真实地做了自己,及时做了想做和该做的事情,即使命运不眷顾,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
世事多变、生命多姿,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事物的发展也时常超越我们的想象,我们所认为的好,也许并不是真的好,不到最后,都不会有正答。
因此,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失败,并且不到最后都不要轻易放弃。
更何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某些时候,即使困惑、迷茫、也没有关系,往前多走两步,或许就能看见答案。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要努力、坦然地学习接纳,顺势而为,不断创造属于自己新的世界。
正如如古典在《拆掉思维的墙》里说:
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活在当下”对于保罗来说,就是忍受治疗,重返手术台;实在体力不支时,便写下这本书,给这个世界带去最后一点正能量。
保罗对死亡毫无虚妄的担忧,面对可能不会来的未来,只有满满的勇敢与笃定。
因为他知道,步入结局之前的每一天,都是永不会再重回的时光。
“活在当下”于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最后分享书中的开篇,是福尔克·格莱维尔《卡伊利卡》的一段节选: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