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记于小德兰亲子课后
今天带米拉去小德兰听亲子示范课,Alice推荐的,看宣传文案是我喜欢的养育理念,就报名了,也想带米拉出去转转,接触一下别的小朋友。
刚到教室米拉就开始自己玩儿了,完全不粘我,Vicky老师问我经常带她出去吗?我说没有,确实平时很少串门,基本就是在家玩儿。现在想想米拉9个多月去过不少地方了,除了平时每周去爷爷奶奶家玩儿一天,跟我坐高铁回河北姥姥家就有三次了,还跟我们坐飞机去大理玩儿了一趟,偶尔去超市商场,还去剧场看过剧。这种频率应该算出门多的了,她适应环境快应该跟常出门有关系。
教室里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对米拉来说都是新鲜的,一开始眼睛都不够使了。今天米拉跟小柔姐姐的互动最多了,不过她一直在抢小柔的玩具,她那副彪悍劲儿小柔完全不是对手,只能任由她抢。
她还把果果弟弟弄哭了,她非要趴在果果身上,搂着他脑袋薅了一下头发,果果就开始大哭,Vicky把米拉抱走,转身去安慰果果,要把果果送给妈妈安抚。结果米拉看到之后开始大哭,反应非常快,哭得特伤心。
这个很有意思,她这样反应是之前Vicky抱过她了,而且再之前她就在Vicky跟前腻了一会儿,还站起来搂了Vicky肩膀,这个仪式好像就宣告了Vicky是她的,只能抱她一个人,不能抱别的小朋友。之前弟弟家的墨墨在的时候她就干过这事儿,当时弟妹来看墨墨,米拉那天谁都不找就找妗妗,结果妗妗一抱墨墨姐姐她就哭着要找妗妗抱,姥姥抱墨墨也是同一个反应,谁抱墨墨米拉就哭,然后就找谁让谁抱。那天看到Vicky老师发的关于学步期儿童的信念,感觉太好玩儿了。
看见孩子——记于小德兰亲子课后难道不光是东西,对人也是这样的?
说完了米拉,再说说这个课程给我的感受吧,总体来说还是很有冲击的:“哇~ 亲子课还可以这样!”
一开始看课程介绍就觉得很特别,回应和尊重,理念我喜欢,而且在我的认知里一般的早教课程是针对婴儿发展的,什么欢动课,艺术课,主要体验者是婴儿,养育者只是参与配合,对家长来说更像购买一种外包服务,早教机构是授之于鱼。小德兰的亲子示范课更多地是针对家长设置的,是授之于渔。现在流行的正面管教课也是针对家长的,但我感觉它适合大一点的孩子,能有基本的交流沟通了,尤其是婴儿进入“terrible two”给教养带来极大困扰时,可能有些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越来越熊,搞不定了,不得不去学习啦,这才带着满肚子疑问进入正面管教课堂。仿佛两岁以前做好吃喝拉撒生活照顾,大小运动发展正常就可以啦。到底应该秉承什么样的理念教养孩子,教养方式会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及未来几十年的亲子关系,对这些问题去仔细考虑和深入学习的家长就很少了。而这个课程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的,很有挑战,所以我看到之后毫不犹豫报了名,只要感兴趣,距离什么的都不是问题。而且又能带米拉又能上课,不能更美了!
教室布置精致温馨,连音响都充满童趣,米拉很适应,我也很舒服。Vicky,Tracy和晓文虽然都没见过面,但感觉已经是老朋友了,寒暄都不需要了。
等Vicky介绍完上课形式我大为震动,竟然让我们先“观察”孩子四十五分钟,在我看来她们选了一条最难的路,简直是逆潮流而上啊!对于现代人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什么都不干”,我们会抱孩子,亲孩子,逗孩子,哄孩子,喂孩子,凶孩子…… 唯独不会“看”孩子。因为当我安静下来要面对的不光是孩子,还有自己的心啊!那个焦虑,烦躁……直面这些太痛苦了,如果孩子不需要我抱亲逗哄喂,那我必须要逃走,躲到手机里,电视里,书籍里,聊天里,发呆里…… 这也是我曾经的状态。
三年前我偶然在武汉的一个绘本馆里读到了蒙台梭利的书,她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观察儿童”的观点让我极为震撼和感动,本来就钟情心理学,当时就决定要系统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一边学习一边继续个人的成长,到今天我终于可以平静地看着米拉探索世界,内心没有丝毫的扰动,这一切都源于“觉察”。“看见”太重要了,也太难了,从头脑层面的认知,到内化为体验,一路走来,历尽艰难,但当有一天真的看见了,你会知道一切的苦都值得。
我不经常写这么多字,因为小德兰的勇气,我手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