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富足得拆墙
有破才有立。
这是当年学习议论文的驳论文时,老师强调的观点出场方式。
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说过,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拆墙,应该也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吧。
这想法是受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中的观点影响。
古典老师的这本书名就极具智慧,隐秘性很强。他说糟糕的心智模式就像一堵堵墙:我们亲手搬砖、垒砌,把自己围在里边——勤奋却低效,挣扎而无路可去。
是的,没错,多少人就是陷在“勤奋却低效”的沼泽地里一边挣扎,一边无路可逃。
所以真得听听高手们的人生智慧,一如这“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深层哲学智慧。比如受害者模式,比如迷恋安全感……
原来我们的脑袋里有这么多心智模式的“坑”。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坑”中却不自知,让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陷入了各种情绪的沼泽、发展的沼泽而不自知。或者说有不少的“墙”堵在了人生旅途上,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不少的障碍。
敢于拆墙,用来填坑,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富足一点,这富足,我个人的侧重点是放在满足、知足上。
1.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做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才能够做出心流。
我们都知道性确实最好的老师。 Interesting=inter+est+ing——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正在做的、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上,才能培养出兴趣,体验到新心流(福流)的感觉,达到最佳状态。
有趣其实就是拥抱恰当的不确定性。就像孩子眼下成绩的暂时不如意,今天的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误……都不代表他未来就会一团糟,就会让你恐惧。
因为人生有着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更别说社会未来的发展更是不确定的。拥抱这些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人就会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做什么事儿都有趣起来。
那些活得无趣的人,大都因为要求100%的掌控,控制欲太强的人容易偏执、拧巴,对啥事儿都执念太深。事实是当你要求某件事情100%有趣才去试的时候,它就变得无趣了。
2.“自由=能力-欲望”
这个公式让人耳目一新。自由不是你想做就去做了才叫自由。
也有人说自由是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一个人能力大,欲望更大的话,容易画地为牢;
一个人能力不大,欲望却不少,那就是作茧自缚。
能力提升,欲望减少,自由才越来越多。
3.学会迁移
原来我比较迷信“隔行如隔山”,总觉得在一个范围或领域里浸润的时间长了,就越发难以逃离舒适区,对其他行业所知甚少,最终越来越闭塞。
读这本书才明白,不存在“隔行如隔山”,要学会技能迁移。
是的,没错,我们经常会教育孩子“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孔子他老人家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也”。
求学时期学会的是知识迁移,背后隐藏的深层理论是能力的迁移。
怪不得跨界青年、斜杠青年,自古至今都是人群里惊才艳艳的金字塔尖一样的存在。
他们之所以在许多领域里造诣颇高,就是因为迁移能力较强。比如“诗佛”诗、画、文、佛均擅长,更别说苏东坡政坛文坛双料高手,能写诗,会填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美食家,经学家,瑜伽爱好者……
更别说身边的那些一专多能、身兼数职的小伙伴们,那一个不是迁移能力强的楷模和榜样呢?
原来我从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里知道了人生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古典老师也总结出世间三种事:
一种是完全不可控的,比如天气;
一种是完全可控的,比如情绪、吃不吃饭;
还有一种属于半可控的,比如人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做事有没有一个成功的概率,或者做副业有没有成功的机会,以及人际关系、沟通等。
很明显,我们应该在后两种事上多花些功夫,投入些时间,这样我们就更容易富足一些,横亘在我们脑袋里的墙也就被推倒一些。
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
熟知常见的心智模式,一一对照,能意识到我们头脑中那些平常意识不到的思维模式。
要知道,我们头脑中很多习以为常的或是引以为荣的思维方式,其实恰恰是错的,思考哪些墙可以拆掉,然后轻松上阵——如果你想活出真正的自己,你一定要把这些标签从自己身上扯掉。
拆掉思维里的墙,改变自己,进而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