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大作家的写作也是痛苦的
近日读书《写作与生活》,作者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这是一本随笔集,记录了有关写作的一些体验。最近想看这本书是打算学习一下名作家都是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安排写作与生活的。虽然是很短小的一本书,但是分了好几次才看完,因为之前很少读这样风格的作品,叙述偏意识流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
虽然知道作者是很有名的作家,但读的过程中还是有疑惑,有不少地方没有读懂想要表达什么。但还是很佩服作者这种自由表达的勇气,属于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种很私人的风格。也许有的句子看似混乱令人迷惑,但这正是一个写作者的所思所想,她的文字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飘逸在空中的存在。蛮适合想要写作却不知如何写作,或者有写作恐惧症的朋友阅读。
在克拉丽丝六岁时,她就发现了文字的神奇力量。“文字可以创造一个世界,比现实本身更具吸引力和持久性。”
当克拉丽丝聊到关于写作的感受时,可以看出即使是成名的作家,在写作时也会像普通人一样,遇到很多困难和痛苦。
“在一次真正的写作和另一次之间,可能会间隔好几年的时间。”
“当我开始渴望写作时,突然发觉自己身处一片虚无,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于是我不得不从零开始,让自己成长起来。我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创造我的真实。我开始写,甚至不是为了开始。稿纸一页页地堆砌,写出的东西自相矛盾,写不出来时的绝望影响太大,以至于真的写不出来了。”
“我需要尝试一直写作,而不是等到某个最好的时刻再去写作,因为它一般不会到来。尽管我是出于所谓的兴趣,但写作于我而言是困难的。兴趣与天赋不同。”
然而即便如此困难,她依然在坚持写作中不断地更新着自我。
“每次我写作就好像是第一次写作一样。我的每一部书都是痛苦与快乐的处女作。这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我更新的能力就是我所说的生活和写作。”
她将写作看作自我完善的方式,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突破一贯的写作风格,达到无风格写作的境界。因为她想要的不是表示的方式,而只是表达本身。她发现在写作的时候,越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是觉得从来没有表达清楚过。所以比起表达本身,她更重视表达自我。
掩饰内心感受会剥夺写作的乐趣。她会对自己写的东西进行自我批评,重点不在于它们的好与坏,而在于它们是否达到一种状态:痛苦与深层次的喜悦融为一体,而喜悦也会变得痛苦,因为这种状态就是生命的刺痛。
确实能够表达已经很好了,表达方式本身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形式与内容的火花在于思考本身:内容为自己能够成形而奋斗。就像作者说的,“句子不是创造出来的,是自己诞生的。”
而她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毫不内耗,有的文章走向会越来越偏题,但是她会说:“我的思路跑到哪儿我就写到了哪儿,现在看看我已经离题太远了,这期专栏的标题和我写的已经毫无关系了,凑合一下吧。”这样坦然的态度我实在是又羡慕又佩服。“遵从本心,是我写作时真正做的事情,即便此刻亦是如此。我会继续这样做,即便不知道会被带往何方。有时候,遵从本心太难了,因为我所遵从的依然只不过是一团星云,最终为我所弃。”
“对于所谓真正的小说,我还是听懂的。但是,在读它的时候,对于它的情节和描述,我感受到的只有厌烦。”这个真的是世另我了,有的小说会有一些长篇大论的描写,不知道起到什么意义,但是相信有其存在的道理,只是读的时候会有不耐烦的感觉。
“当我对故事情节已经有了确切的想法时,便失去了写它的兴趣。只有当我还未构思成熟的时候进行写作才最好,尽管这样做会有些冒险。”有了想法及时去写是对的,如果是写长篇,一个点子可能不足以支撑完成全篇,但每个人的风格和习惯不同,能够写下来总比灵感渐渐被遗忘要好。
哪怕艰难,哪怕无人阅读,甚至毫无意义,我们依然需要写作。写作拯救了受困的灵魂,拯救了自感无用之人,拯救了我们度过的、除非写下来否则永远不会明白的那些日子。写作是寻求理解,是尝试描述无法描述的东西,是直到最后一刻去感受依旧只是模糊且令人窒息的感受。写作还是祝福未受祝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