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这本书给我的代入感特别强,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和方鸿渐是极其类似的,都是那种“不讨厌但无用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想我能够更诚恳地面对自己,不为了附庸风雅去读书,不为了“思想有深度”而把别人的思想灌进自己的脑子里。
然后我想谈谈书名“围城”。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围城就象征着婚姻,这本书是在探讨一些婚恋观。里面的一些句子让我深以为然。“结婚无须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情感在心上不成为负担,至少是顶舒服的。”
是的,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它的作用是保障合法权益,美好的爱情当然可以成就一段美好婚姻,但因为爱情而走进婚姻只是一种选择。尤其是在东亚国家,婚姻变成了人生中的一个必选项,是一个“年纪到了”就该进入的人生阶段,于是在一些家庭中,婚姻成为一种搭伙过日子的小型合作社。因为爱情而选择了婚姻,并不代表婚姻就等同于爱情。爱情是自由而不被约束的,超越于婚姻这一形式而存在于各种浪漫关系中。让唐晓芙与方鸿渐结为眷属,再由他们吵翻能更透彻的显现围城的意义,因为结婚后会发现娶到的总不是自己的意中人。所以围城中的婚姻大概不同于很多读者对婚姻的浪漫想象,它被禁锢在围城里,或者阻隔在围城外,日复一日地消磨着可能拥有过的激情,日子还是这样过。
我觉得,尽管《围城》把婚姻的现实赤裸裸地剥开,摆在读者面前的盘子里,这也并不只是一本关于婚姻的小说。它揭示了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围城困境,即不断的追求,又不断地失望,循环往复。我们好像推着石头的西西弗斯,在上山的过程中有过欢乐与痛苦,有过希望与失望,但最后什么也追不到,一切都是虚无的,最可怕的是,这种追求会持续到我们生命画上终止符的那一天。最厉害的人是哪种人呢,在我看来,是意识到了这种虚无仍然为这个追求的过程而感动的人。他们赋予了这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意义。(我不行啊,我对好多事的感觉就是I don’t relate)
读《围城》真的需要勇气,因为一切都清醒又真实。
《光与影》读后感
(并无思想深度的读后感,更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备忘录,不建议观看)
这本我四月书单上的书,拖了好久终于看完了。不是渡边淳一的有名的那本,其实是吉米页老师的谈话录哈哈哈哈哈。粉丝心理驱动我去看的书,看完发现很好看!
Po一段内容简介
“齐柏林飞艇”乐队是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的鼻祖,同时也是20世纪最为流行和拥有最大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给音乐工业和后辈乐队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几乎没有乐队能与之比肩。虽然很多畅销书中都记载了该乐队的辉煌历史,但还没有任何一位成员曾经提笔写下回忆录,或者与媒体或传记作者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如今,在《光与影》这本书中,吉米•佩奇,该乐队中最沉默寡言也最高深莫测的一位成员,终于对布莱德•托林斯基开口诉说,他用大量的细节,从最深刻的切入点,第一次对公众展现了他一生非凡的音乐生涯。
齐柏林飞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在我心中也是最好的摇滚乐队。Jimmy Page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吉他手。但一直没有官方纪录片和传记(马仔Cole写过一本《Hammer Of The God》看完发现全是可信度不高的八卦)
这本页师谈话录,基本是谈他的工作而鲜少私生活,他不是喜欢跟大众分享生活的人。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身为吉他英雄的另一面。这本书很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理念,录音室工作,乐队宣发等,专业性较强(这就是我无法作出评价的原因……
字里行间看来,吉米页还是活在70年代,但比起07年O2重组阶段,他多了几份坦然。50年周年纪念活动他一个人策划,记者会他一个人参加。一直Fo他的推特,每一条他都在发自己的历史。他还为飞艇重录专辑和现场,他始终明白这是自己一个人的乐队(我在这里指感情投入程度),自己一手缔造的乐队,也一如多年前那个年轻吉他手一样矢志不渝地热爱它。
经历了最荣耀和最黑暗的日子,经历了乐队的狂欢与悲剧,他也曾精疲力竭过。但无论如何,那一切都结束了。但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还在继续,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最大的宽慰。
写这篇的时候我旁边支着平板在放live,于是一边写一边落lui。感谢现代科技,记录下的那些珍贵影像,使千禧一代的我,仍能目睹伟大的齐柏林飞艇射向宇宙,让我们这代人得到最后的黄金岩浆的恩赐。
其实一般的名人谈话录读后感,都要在开头写一下该名人的简介……但我反复提笔最后要放下,太难概括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引用ud用户的一句话吧:
Jimmy Page
A person too divine for defi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