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更喜欢看动漫,而不是画画?解密创造的内在动力!

2018-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美式学习零距离

前几周我发了一篇揭秘创造力的文章《斯坦福女生的发明拯救无数婴儿生命,人的创造力到底有多强大?》,里面介绍了创造的五个阶段,并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好多朋友都很喜欢,表示头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剖析文章,觉得很过瘾。

在大家的留言当中,有一条吸引了我的注意,引发了我的思考。她问:兰兰妈,既然创造力这么重要,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许多孩子还是更喜欢看动漫,而不是画画;更喜欢听音乐,而不是学音乐;更喜欢玩抖音,而不是拍视频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

是啊,看看身边的例子,为什么孩子,包括我们自己,更喜欢消费别人创造的成果,而不是自己来创造呢?弄明白这一点很有意义,因为随之而来的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创造的过程,发自内心地爱上创造呢?

01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种力量

带着这个问题,兰兰妈看了大量的资料,基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创造和发现新的事物,感到新鲜和兴奋;另一种是保存能量,追求舒适和放松。

在大多数人身上,第二种本能更强大,相对于挑战自我,他们更喜欢舒适。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放松、舒服地蜷在沙发里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的欲望是那么强烈。

保存能量与有效地使用能量,都是我们遗传基因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常说的“勤奋小人”和“懒惰小人”一样,我们通常被两中相反的本能驱使着,一边是付出最少努力的命令,另一边是生产创造力的要求。

02

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本能

我们都知道,除非有足够多的人勇于应对挑战、创造新事物,否则不会有文化的演化和思想、情感的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弄明白,如何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本能,如何让创造力产生更多乐趣。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美国的创造力研究小组开始研究那些富有创造力、同时似乎享受做事本身,不图名不图利的人。

经过大量的访谈和调研,他们发现,创造力产生的乐趣通常涉及费力的、有风险且困难的活动,这些活动扩展了人的能力,其中包含着新奇与发现的要素。这种理想的体验被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称为心流(flow),即:事情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像自动发生的一样,而意识却高度集中。

当创造力带来心流状态时,人们会感到浓厚的乐趣,乐在其中,进而激发人的创造本能。

想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及时得到积极反馈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能随时给你积极的反馈,你的每个正确操作几乎都可以得到奖励!游戏里实时计分的方式,让我们时刻都知道自己的表现。

然而和创造有关的事情,写作、发明、研究新方法等,却无法得到实时反馈。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能告诉你这一小步对不对,你是不是距离成功更近了一点。

因此,如果想在创造过程中给自己更多鼓励,需要自己给自己反馈,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自己设置成功的进度条。

比如我在写第一本育儿书《格局决定孩子的素养》的时候,在漫长的查资料、写稿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鼓励,没有人在旁边夸我,但是我自己有判断,这样的架构是否符合逻辑?这个主题有没有说清楚?这个例子是否恰当?

因为我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能随时觉察工作的成果,给自己及时反馈,这种乐趣支撑我完成了整本书的创作。

2.享受挑战

创造的过程都是困难的。做出新突破、探索未知领域从来都不容易。刚启动时,人们就会面临重重困难。但是,有过创造经历的人都知道,不经过挣扎便不可能完成真正新颖而有价值的事情。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教育家巴里·康芒纳曾对媒体说:我喜欢做其他人不做的事情。它们通常是困难而重要的,而且人们常常会回避它们。我用一种常用的方法来思考问题的发展方式。我对问题的起源感兴趣,因此知道事情会向哪里发展,什么重要以及什么不重要。我尽力处于问题的最前沿。

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会把人困住舒适区里,安逸但是乏味。超过自己的舒适区,会给人良性刺激,起初的不舒适很快就能被挑战自我带来的新鲜感、成就感取代。

3.避免分心

分心会干扰创造的状态,人们通常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恢复继续工作所需的平静心态。创造的难度越大,需要沉浸在其中的时间就越长,也就越容易发生分心的情况。

想要激发创造的本能,得到更多创造的乐趣,必须找到保持专注、避免在创造过程中迷失自我的方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坐下来写作《追忆似水年华》时,会把自己隔绝在没有窗户、四壁装有软木层的房间里。他说,即使是最轻微的噪音也会击碎他摇摆不定的想象。

许多人使用的方法是主动为自己打造一个“不分心”的环境,例如手机调飞行模式,将邮件设置为自动回复,告诉家人某某时间段内不要打扰自己,或者干脆选择早上6:00-8:00这种没有外界干扰的时段完成创造性的工作。

4.排除杂念

想要进入创造的心流状态,需要全身心投入,排除杂念。

担心失败,是一种很常见的杂念,如果它出现了,我们便无法全神贯注,因为注意力会被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内心的担忧分裂开。在创造时,我们需要一个信念,那就是潜在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在会意其他人怎么看我们,随时留心可能遭到的轻视,并为能否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忧心忡忡。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负担。

在创造中,如果我们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不再在意自我的保护,将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体会到更多乐趣。

音乐家觉得与宇宙的和声融为一体,运动员与整个团队融为一体;小说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度过了几个小时。忘我会给人带来美妙的体验。

5.从过程中得到乐趣

希腊语中有个词:autotelic,指的是某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艺术、音乐和体育等的一些活动,本身就是乐趣所在。

但是生活中的多数事情存在着外在的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它们,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些活动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比如小提琴家因为演奏而获得了报酬,外科医生因为做手术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很好的收入,而他们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享受。

我很小的时候听过一句话,选你所爱,爱你所选。现在想来,很有道理。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学会从必须做的事情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体验。

如果工作和家庭生活本身变成了目的,那么生命中凡事都不是浪费,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它本身就值得去做。

03

选择创造

2500年前,柏拉图提出,社会最重要的任务是鼓励年轻人在恰当的事物上找到快乐。

对于什么是年轻人应该学会享受的“恰当事物”,他有相当明确的观点:

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会享受合作而不是暴力;享受阅读而不是偷窃;享受象棋而不是赌博;享受远足而不是看电视,那我们的感觉会比较好。

时至今日,这个观点也并不落伍。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很多人喜欢看电视剧、无目的购物、窝在沙发里发呆。这些经历可能是有趣的,但由此产生的舒适感充其量能被称为愉悦,无法成为乐趣,更难以汇聚成满足感和幸福感。

被动享受不能引发创造力,反而会转变为上瘾,让人成为惰性的奴隶。只有主动创造,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克服困难并做成一些事,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一天晚上,爷爷与孙子围炉夜话,老爷爷说:“一场战斗在我内心进行着。这是一场两匹狼之间的战斗。”

“什么狼呢?”小孙子问。

爷爷回答:“一匹狼懒惰、保守、不爱思考、喜欢不劳而获。另外一匹狼勤奋、善良、喜欢冒险、充满好奇心。”

老人低头看着孙子,缓缓地说:“同样的斗争,也将在你内心上演。它在每一个人内心上演。”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沉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养的那只!”

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它提醒了我,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我们喜欢舒适地享受别人的创造成果,也喜欢体验创造的乐趣。

重要的是,我们永远有选择,我们能够选择去创造、去挑战,去用自己的力量带来进步。这是人之为人的幸福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