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的你该如何学习?

2017-11-23  本文已影响24人  投资进化营
image

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有两种病:

第一,焦虑症

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焦虑,生怕在学习和进步上落后于别人。

生怕别人知道太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拼命去拓展各种能学到新知识的渠道。

第二,松鼠病

买了过多的知识商品,

电脑硬盘里面堆满了各种学习资料。

只习惯收集,却从不去整理,

成为了囤积信息的小松鼠。

不知你是否深有同感呢?

image

大脑对于未知,既充满恐惧又充满好奇。人类最原始的学习冲动,就是好奇——渴望去探索未知中的秘密。

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都处于一种隐形的焦虑之中。内在的好奇心已不复存在,被替代的则是知识焦虑。

人们开始买越来越多的课程,试图缓解这种焦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反而造就了知识付费的经济浪潮,养肥了很多内容大咖。

image

现代人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升级某种认知、获得某种技能,来适应和改善现有的生活。不再是带着好奇去探索未知,而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

这样往往会导致: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习

以终为始

大脑容易对知识上瘾,正如身体对美食上瘾一样。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想去学某个专业时,就会先买很多的书籍,电脑里也会存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开始一点一点的看。

这种填充式的学习方式会让你产生一种我正在学习的错觉。其实未必!到最后,问你学到了什么?结果,大脑一片混乱。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到「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这个习惯讲的是:先在脑海里酝酿,然后进行实质创造,换句话说,就是想清楚了目标,然后再开始行动。

「以终为始」是一种卓越的思维方式,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对于学习也是如此。

在学习之前,你必须先思考清楚学习的终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给自己列一个问题清单,

然后再开始

查找资料和

学习。

image

同时还要清晰,发生什么才能知道我学会了呢?那就是有看得见的输出成果!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整化的计算方法。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要求实验室里的人给他用最简单的语言(起码不超出费曼的现有的理解能力)介绍任何概念,不管这个概念是多么复杂,只要这样下去他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这个故事说明了费曼的天才之处,但其实人人可以做到,这就是——费曼技巧

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向别人清楚地解说一件事,来确认自己真的弄懂了这件事。

具体可以如下操作:

第一步 - 选择一个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选择一个你想要理解的概念,然后拿出一张白纸,把这个概念写在白纸的最上边。

第二步 - 设想一种场景,你正要向别人传授这个概念

在白纸上写下你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就好像你正在教导一位新接触这个概念的学生一样。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关于这个概念你理解了多少,以及是否还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觉卡壳了, 就回顾一下学习资料

无论何时你感觉卡壳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学习资料并重新学习让你感到卡壳的那部分,直到你领会得足够顺畅,顺畅到可以在纸上解释这个部分为止。

第四步 - 为了让你的讲解通俗易懂,简化语言表达

最终的目的,是用你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学习资料中的语言来解释概念。如果你的解释很冗长或者令人迷惑,那就说明你对概念的理解可能并没有你自己想象得那么顺畅 -- 你要努力简化语言表达,或者与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类比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只有通过输出才能验证自己是否有学会,同时输出的时候,又会加深自己的理解。

六经注我

宋·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不仅仅是我注六经,更应该是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就是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而「六经注我」却是阅读者利用六经的话,来解释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误读。是指阅读者用经书里的思想、智慧,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image

将你看到的文章、书籍、课程等内容,拆解成最小的知识点单元,然后带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之中,经过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就会变的更加丰满。

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人体的消化吸收。食物通过口腔的咀嚼之后进入肠胃,先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然后被吸收进入人体,变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长出新的细胞被应用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提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你面对一堆知识就会消化不良!

万物为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

「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

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可以容身。黑夜中,遇见了他。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他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

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他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他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绝望、伤心,甚至让我想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

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它也来河边喝水。它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它感到非常恐慌,于是狂吠着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

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

一天傍晚,我在小镇上遇见他。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要到寺庙里去敬献他的蜡烛。

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蜡烛点燃之后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

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

小男孩的回答瞬间粉碎了我的自以为是,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image

其实,人无常师——世间万物,如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万物皆可为我师,只要你愿意去学习。

同样,我们也不能迷信任何大师,这样只会让你离真理越来越远。你会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外在,结果自己越来越弱小,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不断需要大师的教诲和支持,自己内在的智慧永远出不来。

保持无知

人的思维存在天然的缺陷,那就是——思维遮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思维系统,如果不发生外部的碰撞和交流,由于人的思维内在的统一性和自洽性,站在自己的思维系统内思考问题,是无法突破自己思维坚壳的。

举个例子。

著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根据地心说模型用了40~60个小圆套大圆的方法,精确的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动的轨迹。托勒密根据自己建立的这个模型,预测了今后某个时候某个行星所在的位置。托勒密模型的精度之高,让后来所有的科学家都惊叹不已。

托勒密根据计算,制定了关于日月星辰位置的《实用天文表》(Handy Tables),和当时的儒略历相吻合。其后的1500年,人民根据儒略历和《实用天文表》决定农时。

但是,经过了1500年之后,托勒密对太阳运动的累计误差还是多出了10天。由于10天的差别,欧洲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日期几乎差了一个节气,很影响农业生产。

天文学家哥白尼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提出了日心说模型,只需要8~10个圆,就能计算出一个行星的轨迹。但遗憾的是哥白尼的模型误差比托勒密模型的误差要大不少。

解决并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开普勒。开普勒在哥白尼日心说的基础上发现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形的,为此提出了三个定律,形式都非常简单,而且非常准确。合理地解释了格里高利日历,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日历,这个日期几乎没有误差。

托勒密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圆形模型,哥白尼是以日心说为基础的圆形模型,开普勒是以日心说为基础的椭圆形模型。可以看出,如果底层的认知是错误的,再怎么探索都是错的,而人的思维想要突破自身原有的思维结构,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是人的思维的遮蔽性。

image

人的认知一定是维护自己原有的思维系统生存的,随着时间的流变,原有的思维系统的维护效应会更加的强悍。因此,任何人的思维系统都有调整的必要性。而由于思维的遮蔽性,变形调整变得极其困难,这就必须把原有的那个系统砸碎了才能变形。

这是个破和立兼顾的过程,如果不破,不能立,如果不立,不能破。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要时刻保持无知,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主动去和外界交流,升级自己!

综上所述,我们不要被焦虑的心态所影响,放慢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处于平和的状态之中。清晰学习的目的和终点,建立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在生活当中用心感悟,无时不刻都可以闪耀出智慧之光!

imag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