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姑表姨婆二大爷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故事

斫地莫哀终有别

2015-11-25  本文已影响895人  松罗
斫地莫哀终有别

文/松罗

发小芋头发消息来,说阿爷去世了。

那是我很喜欢的爷爷,走了。

小时候,池头角还没拆以前,房子都是紧挨着的,小孩子吃的都是百家饭,今天窜到东家,明日又跑至西家。

阿爷常在弄堂口支一口锅,炸臭豆腐或者油墩子,他炸一块,我们吃一块,炸一块,我们吃一块,哪怕是高温的滚油里刚捞出来的,烫的嘴皮子都破了,我们也不管,叼起来就跑。

他一回头,盘子里空空如也,也不生气,只会哎一声,一拍大腿,笑着骂,你们这群小瘪三。

瘪三在沪语里是骂人的,但穷人家也叫自己孩子小瘪三,骂的贱,天不管,孩子容易长得大。

所以我们都不怕他,池头角的孩子都不怕他。

我们小学生念课本,一句英文反反复复念,“I have a book”,阿爷在旁边听到了,堆着笑,“我小时候学校里也是念英文的,后来太穷了念不下去了,我还记得book,是书的意思吧?”

我们激动的说,“是啊是啊,阿爷你记性真好”。

阿爷笑的呵呵呵的,皴皱的皮肤泛着激动的红。

阿爷喜欢讲故事。有次他多喝了一小杯黄酒,没嚼他爱吃的放屁豆,絮絮叨叨的跟我们讲解放前的日子。其实他一直想讲的,讲讲他的半生风雨,讲讲他的风餐露宿,讲过了,有人听了,苦也就不算是苦了。然而半大小孩哪有耐心?芋头支开老虎窗大喊一声,“谁要打魂斗罗?”底下轰一声,小孩就全跑了。

我没跑,我喜欢听阿爷讲话。阿爷祖籍是扬州,后来在天津待了大半辈子,他一喝醉,几地口音就混着来,我觉得好玩,只是这点点兴头,实在支撑不了我一直听下去,于是后来我也溜了。

但,就那一会儿,我到如今也还记得,记得他的眉飞色舞和红的发亮的脸庞。

他讲自己还是半大孩子时,去给木匠做学徒,也就你这个年纪吧,每天三四点就要起床,吃饭要候师傅切,师傅切完了学徒才能切,动筷子只能动跟前的,有的菜叫看菜,只能看,不能切的。师傅师娘一个不高兴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学徒苦啊,多苦啊,就只盼着有朝一日自己能独当一面,也当上了师傅。

有时候会赚点零花钱。那年头婚丧嫁娶,找一些小孩子在队伍前敲个锣打个铃,一次给30个铜板。每回领了铜板,阿爷会花12个子儿吃一碗阳春面,高记的,他说一直记得,一碗细面,一把碎葱,一勺酱油,再撒几颗开洋,那就算是开了洋荤了。其余的钱,回家乖乖的交给姆妈。

再后来打仗了,学徒也做不下去,要切饭要生存,头一件,却连米都没有。哪像你们如今的孩子,饭不想切了,还剩半碗扔下就跑了,我看着好心疼。我们那时候,米价蹭蹭往上涨,今天一个价,明天又是一个价,老百姓根本切不起的。

但人是要活下去的,他千方百计寻了一条路,能赚一点外快和全家的口粮,就是跟着跑单帮的运黑市米。但运米是极其凶险的,从七宝把米背到南市,途中会经过一条封锁线,所谓的封锁线,就是市区和乡下之间的一条水浜,浜上只有一座桥,桥上设了卡,由“黄毛狗”看守。

黄毛狗这个称呼,我一直弄不清楚是什么,后来猜测可能是皇协军,也称伪军的。

但阿爷说起黄毛狗,是恨之入骨的,特别的激动,那个狗字,总是咬的重。

“黄毛狗”把持着封锁线上唯一的一座桥,要过桥,先验脸,认识的,那就给点钱,也就放过去了。要是没钱孝敬,揪出来打一顿,米被抢走,那都是轻的。

阿爷说,他亲眼看到一对小夫妻过桥,女的直接被日本人拖走了,男的当场打死扔进了水浜里。他们吓得魂不附体。

所以阿爷不敢从桥上走,他们想了办法,扎了很多捆稻草,在离桥远一些的地方,扔到河浜里,就像一座浮桥,人就踩着浮桥过河。但,浮桥本来就不稳,站住了,水能漫没膝盖,要是站不住,就直接载进河里。何况背米的大多是壮年男子,分量重,加上米又吃重,一个不慎,米掉进河浜里,捞都捞不上来,那就噬死老本了。

就是这样也不保险,时间长了,黄毛狗听说了这里有个浮桥,有时会弯过来巡视,阿爷他们听到风声了,急忙把米埋到土里立即跑,等黄毛狗走了再回来。

有一次,阿爷生怕米被别人抢走,跑的并不太远,于是被黄毛狗逮回来了。米也被刨了出来,问,米是不是你的,阿爷不敢说是,承认了那就是一子弹,于是咬死了说不是,还是逃不掉一顿毒打。那是枪架朝下,一下又一下狠狠的砸的,就往脊梁骨砸,砸的浑身是血。

米没了,钱也没了,阿爷踉踉跄跄的回到家,姆妈急坏了,却哪儿有钱请大夫?姆妈于是到街头,花几个铜板买两个烧饼,而后,用调羹刮街角贴地处甚至是茅坑旁的青苔绿藓,又脏又臭,夹进烧饼里吃下去。这是土方,治伤的,阿爷说。

多脏啊?怎么吃的下去啊?我问。

脏有什么办法?命都要没了,谁管脏不脏?幸好他年纪小,才不过十来岁,硬是撑下来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混乱不堪,小老百姓朝不保夕,挨打是常有的事,每一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过。

后来呢?我问。

后来就去参军了,阿爷说,轻飘飘的一句话。

也许,更苦更累的那些岁月,他反倒无从讲起了。

只可惜,那个时候,我应该好好听一听的。

说起来,阿爷也是老革命了。但对我们来说,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会做木工,会修自来水笔,还会修脚踏车。阿爷是弄堂里的红人,谁家桌腿瘸了,板凳坏了,都会找他来修,他不收钱,他愿意帮忙,他很高兴。

有那么多人需要他的帮忙,他很高兴。

芋头小时候是很调皮的,一个没看住,三分钟上房揭瓦,四分钟下河摸鱼。那时候公园里有个人工湖,水死了,臭烘烘的,芋头带我们挖了红蚯蚓钓小虾,卷起裤腿摸螺蛳。每次兴冲冲拎着蛇皮袋回来,迎接他的,都是阿爷的鸡毛掸子。打一回折一回,打折了好几根,终于有一回,芋头把鸡毛掸子偷偷的扔了,自以为这回天下太平,没想到第二天睁开眼,阿爷举着晾衣服的竹叉满世界揍他。

阿爷不像阿娘那么宠他,阿娘总说他是“宝宝子,囝囝子,”不爱吃青菜,好我们就吃清炒肉丝。吃虾麻烦?好,我们就清炒虾仁。阿爷喜欢给芋头做规矩,搬的都是学生意做学徒时的那一套,吃饭不能挑,夹菜不准翻,只能吃面前的菜,不准吃摆的远的。芋头嫌阿爷不疼他,我不是三代单传么?他叨叨,应该捧在手心里才是啊。

阿爷走前的最后几个月里,老是抓着他反反复复的说,家里有个红木箱子,是我们的传家宝,你要留留好,保存好。什么传家宝啊?芋头爸爸说,那是我和你妈结婚前你娘舅从红木厂的门市部买的,不值钱的,你阿爷老糊涂了。阿爷已经九十几岁人了,全家人都当他糊涂了,谁也没有往心里去。但谁也没想到,连怎么走,他也要自己说了算。

芋头说,几个月前,爸爸突发心脏病,半夜里打120救护车送进的医院,他正好加班,妈妈给他打电话时,他在电话里听到一个尖锐的哭声,从来没有听过的,妈妈说,那是你爷爷在哭。芋头吓坏了,他说从来没有听过阿爷哭,他那么要强的一个人,参军不哭,被毒打不哭,家里揭不开锅时也不曾哭,可是六十多岁的儿子被救护车送走了,他哭的失控,像个孩子。爸爸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妈妈陪了几个月,芋头两边跑,给阿爷做饭,回单位上班。阿爷说,我自己能照顾自己,你忙你的。可是阿爷已经走不了路了,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聋了。他烧水忘记关煤气,大小便失禁他也不知道。那一次,芋头一个人洗了一晚上厕所,他一句话也没有抱怨,却听到阿爷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内疚的叹,我没有用了,没有用了,拖累别人。

芋头说,我那个时候应该安慰他的,我应该告诉他,全家都很爱他的,可是乱哄哄的,谁也没有顾上他。

芋头为他整理遗物,抽屉拉开来,有芋头小时候用的玻璃镇纸,铁皮青蛙,飞行棋,卷笔刀,摆的整整齐齐,还有他从小到大的照片,从满月到大学,小心翼翼的压在玻璃板下面。抽屉里还有一些杂书,有些是芋头看过不要的,有些是旧书摊上淘的。阿爷没有上过几年学,但建国以后学文化,他上了很久的课,也一直在自学,因而他能看很深的古文。有一本《黄仲则诗选》,很老的版本了,中间一页夹了一枚放大镜,上面一句诗下划了条线,写的是“斫地莫哀终有别”。他以为这是阿爷的遗言,抱着书嚎啕大哭。

他不懂他的孤独和寂寞,我们都不曾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