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老子》|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大义】
天地没有任何的偏爱,众生在它眼中皆是平等。人不见得尊贵,其他生物也不见得低贱,甚至是路边的顽石,海边的砂砾,林中的野草,也有它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天地不但没有偏爱,它甚至是没有情感的,它不爱亦不恨,对待万物与苍生更是没有任何的执着。它把万物当做祭祀用的刍狗,用完便可丢弃。
作为一个圣人,当效仿天地之道,不迷不执,有情无累,把天下的百姓视为刍狗,没有尊卑、没有高低、没有贵贱。
天地之间,空空如也,就好比一个鼓风的皮囊。这风箱虽是空虚,但却并不匮乏。一旦鼓动起来,那风便汩汩而出,充满生机,化育万物,润泽苍生。
人啊,千万不要自视过高,固执己见。有限的我们如何能与无限的“道”相比。我们说的越多,我们离道就越远。偏离了道,便会无路可走。唯有守住静虚二字,才能让我的灵魂不至缺乏。
【心读】
1.
孔子说“仁”,而老子却说“不仁”。所谓仁,就是爱,而且是有等级地去爱。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邻舍,层层递推。所谓不仁,两种含义,一是不爱,二是不偏爱。不爱,便没有执着。不偏爱,便是众生平等。
2.
道家的立场,显然是反对“人类中心论”的,老子如此,庄子亦如此。
人生天地间,并不比别的物种尊贵,反而,人应当更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向自然学习。他们喜爱海里的游鱼,就把它放在鱼缸里,可是,鱼儿却因此失去了拥抱大海的自由;他们喜欢田间的鲜花,就把它的脖颈折断插在花瓶里,可是,花儿却因此失去了亲近泥土的渴望;他们喜爱风景,就把山川河流变成了一座座爬满人造痕迹的胜地,可是,山水却因此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独有的灵性。这些所谓的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我们在破坏自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在伤害自己。我们认为人是高贵的存在,却不知这份高贵都是源于大自然无私的恩赐。
3.
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是不爱也不恨。爱往往引发占有,恨则常常带来执着。前者是贪,后者是嗔。所谓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的草扎的狗,需要用时,备受重视,一旦用完,随意丢弃。
人生的态度,也当如天地对待万物一般,视钱财如刍狗,视名誉如刍狗,视地位如刍狗。人生这一生,要真正过得幸福,当学会两个字,一个是“同”,一个是“化”。能同,便是没有偏私,能化,便是没有执着。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庄子·大宗师》)
4.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穷”不是没钱,而是没路走。古代用语,“穷”与“达”相对,前者是没有走,后者是有路走。所以叫,穷途末路,所以叫,四通八达。没钱是“贫”,与“富”相对,这一点需稍加留意。
老子和孔子,都不提倡多言。孔子称那些过分能言善辩的人为“佞”,他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公冶长篇》)意思就是,何必需要口才?强嘴利舌地与人辩驳,常常会被人讨厌。
但是,老子说的“多言数穷”,比孔子更为深刻。因为他是从“道”的层面来讲的。庄子说:“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庄子·齐物论》)畛,就是田间的小路,就是界限。庄子说,道是没有疆界的,语言本来也是没有定论的,可是,为了争一个“是”字,就有了界限。
我们总是有太多论断,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其实对错真有那么重要吗?世人有世人的标准,我有我自己的标准。我们头脑中的“是”越多,我们离这个世界的真相就越远。太多的“是”让我们变得固执,让我们变得狭隘。正所谓,有容乃大。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不要妄加论断。对我们了解的,也不要过分执着。
你胜过我,你就对吗?我胜过你,我又真的对吗?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还是两个都对?还是两个都错?说到底,只是我们彼此互不了解而已。
天之道,无生无死,无是无非,一切都在无穷中止息,一切又都在无穷中长存。
2016.11.9
心读《老子》|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