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周易》“居安思危、乐天知命”思想
前日看傅佩荣教授讲《易经》视频,略有一思,是作此记。

【1】
傅佩荣教授针对《周易》的义理,总结为八个字——“居安思危、乐天知命”。傅教授认为,居安思危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文化基因、血脉里。并解释到:
- 居安思危,是中国人的多难兴邦,长期历史的教训,对每一人的的启发。
- 乐天知命,天代表大势所趋,命代表个人遭遇。
- 天是时,大的格局;命是位,个人的位置。
- 乐天,对于大势所趋,以正向的、乐观的态度面对、接受。
- 知命,对于自己的遭遇,不要抱怨,多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遭遇怎么来的,了解之后就会接受,就没有情绪的问题。
- 斯宾诺莎:“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2】
居安思危,据查这个词出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这种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人类和动物都共同拥有的生存本能意识。比如古时人类和野生动物都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储备过冬的物资,再中国人历来都有存钱的习惯。所以傅教授说这种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人,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所有人类和动物都有这种因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本能意识。
从本能到经验,有了《易经》的卜筮之用;从经验上升到思想理论,可以说老子率先提出了较完整的理论总结,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这种祸与福相依相伏的变化规律,即是安与危忧患意识从经验上升到的理论总结的辩证思想,提醒人不要处于“福”中忘了“祸”,处于“安”中忘了“危”。基于这样的福祸安危变化规律和辩证观,老子接着提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再比如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意思是说,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破开,事物微细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可以看出老子提出要重视祸患的根源,在祸乱发生之前先作预防。这是老子最擅长的以天道推演人事的思维方式,整部《道德经》包含了老子完备的天道观和深刻的辩证思想。《易传》也继承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3】
《系辞》:“乐天知命,故无忧。”傅佩荣教授分开解释乐天,即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大趋势;知命,即了解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遭遇不抱怨。
按照现在的用语习惯,我觉得乐天知命可以写为“乐知天命”,就是乐观面对了知的天命。这样更直接。人生,应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所有遭遇,而不能被“遭遇”奴役心灵。
孔颖达疏:“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我觉得孔颖达的理解更贴切,更符合易理。
乐,象形字。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为音乐。

《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pí,木其虡jù也。”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
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老子也说“音声相和”。
由此可以看出,“乐”是音声相和、天地相和的结果。从这个天道推演到人事上,就是人事与天道相应和即为乐。也就是孔颖达说的“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天人相和,即为乐,即无忧。这样理解就比理解为乐观面对深刻多了。不管是乐观面对还是悲观面对,其实都是被动的,只有去与天道相和,才是主动的。和,即应和、配合,就像是天弹琴,我弹瑟,琴瑟和鸣。而不是天弹琴,我高高兴兴地听着。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悟到,知天知命不仅是为了乐观面对个人的命运遭遇,更要知天知命而致和乐;“乐”是知天知命的目的与结果,而不是态度,“和”才是根本大法。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意涵,虽然我们经常在讲“和谐”,但未必能真正理解并做到。这个话题留待下次聊吧!
至于“天”和“命”,这是一个大命题,此处也暂且不表。

2018.12.22戊戌年冬至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