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诗时就爱上它了,简直美得不像话,让你瞬间沦陷。
掬一捧清凌凌的山泉水,那晶莹剔透的月亮映在水中,就像把它捧在手里一样。
伸手去抚弄路边的山花,那芬芳馥郁的花香立刻溢满衣衫。
掬水而得月,水之清,月之灵,跃然在目;弄花衣香,花之放,香之郁,俯仰可嗅。
短短 10 个字营造出一片静谧清心的境界,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维,为整首诗的精髓之所在。
叶嘉莹先生曾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这句:“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就宛然在手。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又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即。”
人间四季,最美的,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春天。
冰心说:“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春天,冰雪消融,溪水潺潺,草长莺飞,丝绦拂堤,花团锦簇,芳香醉人,春天的美,俯拾皆是。
苏轼说: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日里,一切皆美;但春天的夜晚,更美!
清风朗月,清幽淡远,有花香,有虫鸣,伴着朦胧的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美得让人陶醉。
这样的月夜,在山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
这天,诗人来到山中,竟陶醉在这春天的风光中。
春天,山中的景色美不胜收,在这诗如画的风景中流连,令人如痴如醉,诗人玩着玩着,以至于忘了归程。
月上东山,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
月光穿过花木,投下月影,花儿的香味,愈加浓烈。
这夜晚的景色,更胜过白天。
诗人沉迷其中,兴之所至,想要转身离去时,却又不忍心拂了这山中花草的深情。
徜徉在这春山月夜里,久久不愿离去,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恰是那翠微掩映的楼台深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在唐朝已到鼎盛,诗歌浩如烟海,诗人更是多如牛毛。
这里固然有我们熟知的那些顶流的、大咖级别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李贺……
但更多的是那些被岁月淹没,留存作品较少,名字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冷门诗人”。
活跃于盛唐与中唐交界时期的诗人于良史,就是其中的一位。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
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甚为清雅,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
诗风与“大历十才子”相近。今仅存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唐·于良史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三、四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此诗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
春山:一作“春来”。
胜事:盛收。 夜:夜幕降临。
一、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三四句的意思是,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
掬:双手捧起。
三、四句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
“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五六句的意思是,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惜:难舍。
五、六句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
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鸣钟:一作“钟鸣”。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七、八句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
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