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第二章第十节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一个有待开
语言运用的基本模式:拓展与简缩;转换与转化。
一、拓展与简缩。
1.本书提供了新的知识背景。
2.“拓展”这个词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它是放大与凸现的结合。一张照片的放大,画面各部分都相应地按比例扩大,写作则不然。据说俄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篇描写乞丐生活的短篇小说,去请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描写一个吝啬的绅士给乞丐一个小钱时,原文写道:“他把一个小钱投到乞丐的手里。”语言是够简练的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后很不满意,替他改为:“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落到地上,丁丁当当地滚到乞丐的脚边。”一位评论家说:“这一改,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陀翁改过的文字要比原文高明得多。”陀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利用金属硬币与地面的碰撞声“丁丁当当”点染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传递一种情绪。这种感觉,这种情绪,是和我们对社会的体验一脉相通的。
3.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书面表达中,内容是传递思想感情的启明星,形式只是作者用来表达内容的特定结构和语言模块,它们是不同的。但是不同语言形式新表达的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内容,语言形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所表达内容的相应变化。正如一位诗人华菜士·斯蒂文森(W.Stevenom) 说的:“我怎么能把舞蹈和舞蹈家区别得开呢?”同样的,作为智力因素很强的言语技能,探讨它操作的机制原理,我们也很难把它和内容截然分开。
二、转换与转化
1.转换是一种修辞性替代,是用一种话语形态替代另一种话语形态,在这种替代中,本意变成了隐含信息。举凡本义不直接出现的修辞方式,例如借喻、象征、反语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2.上下文实际上是由许多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的言语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句子之间语义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相互补充,因而具有解释性。情境则是特殊隐含信息传递的必要条件,脱离特定情境,潜信息的传递就失去了依托。
3.转化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内容,从一种体裁样式转变成另一种体裁样式。
4.不同的体裁在语言运用上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让中学生尝试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内容,对他们语言经验的积累是有好处的。
三、
1.语文课的学习必然呈现螺旋式进展状态。
2.学习母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是一回事。
3.语言运用的第一个层面是规范化。“个体语言社会化”。
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正经历着从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因此掌握母语的书面形式就是这个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
4.语言运用的第二个层面是熟练操作。
5.语言运用的第三个层面是适应和利用语境。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6.语言运用的第四个层面是艺术化。
7.中学生的语言训练主要是针对第二个层面而言的。
8.实施有效的语言训练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反思。吸取别人研究的成果,借助一定理论和方法对自己进行分析,分析我们的学生。
反思一是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自觉性,二是在语言表达遇到障碍时能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反思的成果是适于教学可以有两个渠道。一是渗透到我们的教材分析里。经典性作品总有典范性语例,典范性语例是培养学生语感、扩大学生积累的宝贵资源。
另一个渠道就是科学的语言训练。
第一,要转变学生在语言教育中的传统角色,使他们从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言语行为参与者。我们要设置一定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语言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参与这些言语活动,承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压力,而不是站在活动之外观察和分析,更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些概念和结论。
第二,要精心设置语言活动的环境。
第三,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地实践。
第四,我们要处理好综合和分解的关系。
第五,如果说语感的形成起始于对示范的反复模仿,那么教师就要能够根据对象的特点和面临的难点指点要领。
四、1.要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我们首先要捕捉教学目标。
2.要有效的进行言语训练,我们还要研究螺旋式。
努力用尽可能少的运动量来获取尽可能大的发展量。
3.练习设计实质上是把理论探讨的心得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转化成便于学生把握的操作程序。研究训练,就必然要研究练习设计。
语言练习的构成,有限制因素,有诱发因素。一般地说,限制因素作用于技能的定向培训,客观性较强;诱发因素作用于引发连锁性思考,主观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