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车联网“千亿金矿”难挖?四大卡脖子问题有待破解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商业科技观察

从2018年下半年延续至今的国内车企下滑趋势依然不减,业内专家表示,今年汽车行业下滑将达到7-8%。

与此同时,如火如荼的5G、车联网研发正在国内汽车行业进行各种商业探索。9月2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发言中提到,在5G网络应用里,除了5G手机,更多的应用场景是工业互联网,而车联网是工业互联网中最典型的一项应用。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车联网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报告》显示,2019年车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近1800亿元,2020年将超2000亿元,2022年或将近3000亿元。汽车工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4亿,已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车联网“千亿金矿”好挖吗?

** 玩家变多,金矿难挖**

“车联网”这个概念从2009年兴起、研究发展到落地至今已有10年。

但“始终不温不火”,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清研资本华北区办事处总经理蓝云鹏在日前接受OBT商业科技观察访谈时表示。拥有10多年电子设备、软件开发、车联网行业经验的蓝云鹏深谙这个市场的坑坑坎坎。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清研资本华北区办事处总经理蓝云鹏

早期,国内车联网市场都是由传统整车厂在牵头推进,比如通用、丰田、本田、日产等国外车企品牌最早尝试;后来国内车企逐渐跟进,如吉利、长城,上汽等。

车企为什么要做车联网?一方面是为了通过丰富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如车载导航、音乐等服务增加客户粘性,另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精准营销。

车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先把车卖给4S店经销商,再卖给用户;但后来发现,经销商提供的用户信息真实度不够,甚至连电话号码都是假的,导致车企与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脱节,车企无法得到用户的有效反馈,也影响了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判断,从而影响管理和市场决策。

车企希望通过互联网可以在线获取用户,了解用户行为,掌握用户的所有数据,用大数据来分析,从用户需求出发重新定义车型,进行个性化定制和生产。

车联网不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见文末),也有2C和2B之分;一般面向个人提供互联网增殖服务的是2C业务,如车载导航、车载终端等;面向公共市政交通的车联网服务,如ETC等是2B业务。

最近两年,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纷纷与车企合资之后,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车联网逐渐受到关注。

如上汽与阿里互联网智能系统“斑马”合作,从第一代车载系统可支持在线导航、语音控制、开闭天窗等,到第二代时又新增视频(可播放手机里的视频)、语音交互、行车记录仪、车载空气净化器、在线组队的旅途功能,再到第三代新增的通勤、电影、主动推送功能,调用用户数据进行推送服务,如在淘票票买了电影票,在接近电影开场时,会主动提醒是否导航去电影院,这样管家式系统越来越丰富实用。

2018年11月,长安CS85车型跟腾讯车联网强强联手共同推出“梧桐车联”,相关社交、音乐、出行应用在广州车展亮相;2019年8月,梧桐车联更新了车载版微信和最新的“双公语音”互动技术。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后工业”发展和中国提出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政策驱动,车联网市场越来越受政府、企业、用户的关注。

从早期的整车厂,到现在第三方的互联网服务企业进入,车联网市场的玩家逐渐增多,第三方服务涉及的领域也不断增多,如地图领域,四维图新、高德地图、百度地图都有地图资源优势;应用领域,腾讯、阿里、网易等分别有内容、音乐、新闻资讯等优势;车联网硬件方面,车机、发动机、传感器方面的企业会涉足;出行服务方面,如滴滴、神州等平台;甚至是车内的“小爱”车辆网络系统也涉及车联网。

蓝云鹏表示,目前车联网市场发展比较好的业务是导航、安全和驾驶服务、车载终端,增长最快的是诊断和维护、音乐、内容等。

四大卡脖子问题急需突破

从全球车企的积极探索到BAT的高调入场,车联网市场看似热闹异常,但挖掘“千亿金矿”仍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跨界融合的挑战。

车联网需要通过车与人、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车与网络相互配合协作下完成,需要相关各产业链的跨界合作,包括汽车制造、车载系统、地图导航、应用程序、智能交通、车联网技术(维修定位、无线通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十多个产业环节,要让各个版块完美协作,难度可想而知。

举例来说,在公共道路方面,车联网需要各地交通系统和公安等政府部门对智能交通、公共出行管理的支持;从网络基础设施层面来说,需要基础网络如5G能够支撑车联网技术,还需要全面考虑网络覆盖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面临汽车制造行业“壁垒高”的挑战。

汽车制造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音响等电子产品不一样。手机等设备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更新换代。

汽车从研发、生产制造到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汽车研发来说,一个新车型的研发需要上千人,从车型研发到上市需要2~3年;高昂的研发生产成本是个性化车联网服务面临的挑战。

个性化定制开发一个新车型,不只是换换颜色,更重要的是车辆生产的底层技术,如汽车设计、专业制造数据、零配件、核心技术等都需要长时间积累,这种高昂的研发制造成本也是个性化定制生产的巨大挑战。

从安全方面来说,手机等电子设备很少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事故,而汽车涉及人身安全,要研发一款修改基础车辆配置、智能网联的车,需要不停地进行汽车安全测试。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车联网技术进入汽车制造的行业壁垒很高。

蓝云鹏表示,互联网公司想进入车联网市场,如果汽车品牌制造商不开“闸门”,关键车辆信息就无法交互,即读取不了车身数据,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车”联网。

因此,目前国内BAT等互联网公司与汽车制造商的合作模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合资方式进行,而且在不改动车辆关键配置的情况下,为第三方提供一个合作接口。

其三,车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

车联网与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一致。

各品牌车厂在生产不同车型时都制订不同的生产标准,这涉及到车企的核心生产机密,如动力总成技术标准、汽车生产的五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电器设施)的标准,其它原材料、零配件等上千家供应链产品的不同标准,整个标准体系十分庞大。而相应的车联网技术标准也千差万别,导致整个车联网市场的标准混乱,互联互通存在很大困难。

举例来说,车联网的网端方面有AI、大数据、算法、边缘计算、网络信息等技术,需要不断结合每个车厂的标准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由此导致各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融合难度不可小觑。

其四,车联网也面临信息安全挑战。

在车联网环境中,如何保证车辆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尤为重要。互联网技术的开源特性容易引发病毒攻击、泄露个人信息、车辆信息盗用、恶意破坏等问题,一旦发生安全问题,甚至可能引发人身安全问题。

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安全技术和安全问题,以及加快车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订相应的法律惩戒措施。

在蓝云鹏看来,虽然早期国内外车联网市场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由于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飞速,以及国内庞大的汽车用户数量,尤其是国内在用户运营方面具有成熟经验,因此目前国内车联网市场已经超越国外。而且国外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汽车市场,他们对于新兴技术的引入,反而不如国内汽车企业积极。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蓝云鹏也表示,5G对车联网的发展肯定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克服上面四个卡脖子问题。

关于车联网的定义

车联网的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一种的狭义的。广义的车联网就是智能网联,狭义的就是智能汽车。

狭义的车联网,就是智能汽车,通常需要一个T-Box的小盒子,负责数据的采集和远程的通信,让汽车变成一个能听能说、自动驾驶、安全可靠、给用户提供更多智能服务的智能商品。

广义的车联网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端系统,第二层是管系统,第三层是云系统。端系统主要包括了智能传感器和T-Box,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的状态与周围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终端。

第二层“管”系统是是通常说的V2V、V2P、V2R、V2I、V2X,这些车与所有其他事物的互联互通。离开了V2X、V2V、V2I这些通信手段,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所以车联网与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其实是不可分的。

第三层是云系统,主要是包括云端生态链,智能交通系统、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等。在云系统上,可以结合互联网应用以及线下服务,来提供端到端的一个复合服务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