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天性》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baby熊_熊姐

昨天通过樊登读书听完了这本书,今天就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来看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在学习方法上曾一直有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我以为一个概念反复看,读,背,就可以掌握。包括最近看的书,也有在短时间里反复阅读试图去记住知识。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最低效的方式。

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必要步骤: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即是通过感官收集,形成有意义的心理表征,也可称作记忆痕迹。

巩固,就是将这种心理表征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需要必要的时间间隔,去关联新旧知识。

检索,就是回想学习中概念,事件的过程,这一部分会检测,和强化记忆。

像我之前做的那样,短时间内集中学习,为什么效果会不好呢?

短时间的集中练习,只能产生短期记忆。这个过程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相对没有困难,学习过程较为流畅,会很容易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已经学会的感觉,使得你减少后续的努力,加上你在学习中没有经历“合意”的困难,你的记忆也不会因此变得深刻。

这里涉及到一个底层的认知问题,“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我们很容易犯上自以为掌握的认知错误。

那么了解了学习的过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一句话,学习中检索,加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练习,生成,再加上反思和细化。

检索,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从记忆中追溯的过程。

这里的练习强调一定是有间隔的,一定是有穿插非相关知识的,一定是多样化的,各种难度梯度都有的,而不是一直处于同一个难度层级。这会有助于你的长期记忆,不同难度梯度让你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准确。

生成,指努力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光靠回忆,生成本身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反思,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关联起来,这样知识才会易于被我们吸收,消化。

细化,指用自己的话把知识表达出来,通过自己语言的创造,知识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朋友。

我在学习这本书的知识时,有用到检索,去回忆书中的概念;用到了间隔的练习,我是从昨天就听过这本书,经过一夜再看,对概念认识更熟悉一点;也用到了反思回想过去的学习经历,还有最近学到的元认知的知识;现在我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就是细化的过程,书里还倡导一种“以写促学”的方式,跟我最近了解到的写作的好处也是相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