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a1f594e7e302教育

就算生我养我,也无法阻挡我对你们的失望!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方雅性格完善_

01、本该遮风挡雨,为何步步紧逼?

在我众多的朋友里,小慧应该是最体面的人。

她从小高高瘦瘦,长相可人,笑的时候,眼睛就像是月牙一般,弯弯的特别好看。她从小努力,毕业于名牌大学,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在我的眼里,小慧的人生简直不能太完美。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却告诉我,自己得了抑郁症。

我十分不解,询问她为什么?

小慧说她从小生长在单身家庭,记忆里,伴随着她的永远都是母亲夜深人静后的哭泣。关于家庭,在她的记忆里,更多的是残缺的爱和焦虑。

在同龄人中,她必须样样做到最好,妈妈才会对她展露笑容。

无论大小考试,每次都必须是第一;别人家孩子会的,她必须加班加点的学回来;邻居的孩子考到了北京,楼上楼下都知道,于是小慧的目标也很自然的定到了北京。

可每一次考试可每一次目标的达成,并没有让她得到成就感。因为成功的同时,妈妈会为她制定更严格的计划,完成下一个目标。

直到成年之后,小慧和妈妈发生了争吵,小慧想要选择工作不再想读书,可是妈妈却执意让她考研。

这一次,她不愿意再做母亲手里的傀儡,只想真正的为自己选一次。

可是,在激烈的争吵后,妈妈抓起一大把安眠药吞了下去,小慧惊慌失措的把母亲送到了医院。

坐在医院冰冷的椅子上,她的胳膊、手一直在剧烈的颤抖。

从那一天起,曾经短暂的入睡困难变成了整夜的失眠,在白天,她依旧像个正常人一样微笑,毫无障碍的和朋友聊天。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只能用钥匙,一下一下地划在自己手腕上。

固然是“爱”,可这种入侵式的行为,会彻底摧毁孩子的世界。

在成长的岁月里,父母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引导人,但是随着投入的增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欲也会越来越强,渐渐的,极易失去边界感。

这种“入侵式的爱”,更多的源于父母投射于子女身上的期待,一旦期待落空,便转化成了焦虑。

负面情绪的投射将会一直影响着孩子,他们只能一边艰难的证明着自己,一边在心理自卑的鄙视自己……

 

02、父母是你“心理问题”最大的帮凶……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极易把自己摆放在主动者的位置上。

如果孩子犯了错,愤怒下的父母很容易失去耐心,省略掉与孩子沟通的环节,运用指责和打骂等带有惩罚色彩的手段,逼迫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会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的施加,一旦孩子产生不同的想法,也会本能式的拒绝。

更有甚者,会因为孩子埋怨、委屈等行为触发自我保护机制,并采用讽刺、辱骂、指责等方式教育孩子。

对于孩子,是父母不够爱吗?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足够爱,才会导致两代人的伤害。

父母缺乏的是对爱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孩子需要的,是如何在父母充满暴力的“爱”中,保留自尊和自信。

幼年的弱小让这个念头成了永远的期望,于是“消极式”的抵抗和“回避式”的逃离成为大多数孩子的选择方式。

同时,这些记忆也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创伤,为“情绪表达”埋下了一个又一个不良因子。

03、对他们的“爱”,让我不愿面对这个世界。

在中心我见过那些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从自卑走向孤僻的来访者。我也见过花季年龄,因此丧失了正常情绪表达的人。

他们会彻底把自己锁在“心里的世界”,只要世界外面的人稍稍靠近,他们就会惊慌失措,条件反射一般的退避,面对周围的美好,他们只会觉得自己越发的失败。

父母对于孩子,无论是沟通、还是激励,都要站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立场上,有时候,情绪的疏远、对于事物的感受,远比孩子犯错的客观结果更加重要。千万不要让深刻的“亲情”,演化成为残酷而暴力的“镇压”。记忆的创伤一旦被植入孩子的潜意识,痛苦的感受将会通过虐待式的惩罚传递给孩子,有时候,孩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过是对父母“情绪无能”的复制。

对于曾经在原生家庭中受过创伤的成年人,你要知道,父母不过是你成长环境中的一个组成因素,想要拥抱温暖,你需要找回记忆里完整的“自己”。

所以,请让自己勇敢的回到过去,捡起曾经丢失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就好,不要害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