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考5(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四基”上,即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而具体的表现就是“三会”。一是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二是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是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因此,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现实世界服务,让我们用数学这项有趣的工具来诠释现实情境。而对于数学的四大板块:一是数与代数;二是空间与几何;三是概率与统计;四是综合与实践。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更多的是第一类,数与代数。买东西,计算价格,班上学生的情况或者其他。能够用到数学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少,因为家里的很多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孩子们去计划,去计算,只管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因此,我觉得在学校能做的,除了知识与技能以外,思想与经验是必须的,这两块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知识会随之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倒是思维和经历却是宝贵的财富。因此,让孩子们在具体的经验中去找到与之对应的思想方法,再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弥补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这样思维的开拓,便可以让孩子们轻松很多。
而作为教师,教学视野一定要开拓,知识的来源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再者就是知识的发散点在哪里?需要哪些方法来辅助,并且应该具备怎样的思想来迎接问题,这才是应该好好思考的点。一节课,目前是课本知识与思维方法分开的,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有一些改变的。我会更多询问:你是怎样想的?只有明白他的想法,才知道解决疑惑问题的关键点。从孩子出发,才会真正明白孩子需要的点是什么?
一本书,我们可以读厚,我可以读薄。交给孩子们知识,也同样可以只是知识的堆积,也可以是思维方法的梳理。但是两者的结局定然是不同的。从长远来看,思维远远比知识更重要。而要如何把思维方法贯穿到知识和技能上,这是需要通过活动来体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名师教学总是那么引人入胜,那就在于他们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以及对孩子的认可和相信。可以对孩子的问题游刃有余,也可以对知识的问题随时调整,不会是一次一次作秀存在,而是真真实实的人文交流合作的成果。
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取材教学,他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也更加懂得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习,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隐藏其后的思维方式。“参透力”是教师对书本的解读,更是对学生负责的主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