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独立制片人在负重前行。
哪儿有什么 LA LA LAND, 好莱坞从来只实现一小撮儿人的梦想;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独立制片人在负重前行。
本期我们听听好莱坞发行商大咖 Jason Tyrrell 谈谈做独立制片人,到底有多么艰辛?
编剧和制片人在整个电影发行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1. 电影发行业的政治斗争、商业策略套路太深
电影制作人背后是销售人、中间商,整合平台,他们的背后是商业公司。尽管这些销售人、中间商怀着美好的意图进入电影行业,但他们无法控制商业公司可能随时会变动的商业计划。电影发行过程比较漫长,所以期间可能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说一月份你签约了一部电影,到了六月份准备发布了,上面高层的人可能会说,抱歉,我们现在要换个战略方向,所以本来要给你做这部电影的资源没有了。
即使顺利发行又怎样?巨大的作品数量是发行商生意模式的优势,为保持利润不断进入又无法预测哪部片子会热卖,所以会收购并发性巨大数量的影片,如果你的作品在黄金时期(上映的几个月是片子关键的赚钱时刻)不热卖,那么发行商只能放手专注下一部片子。
2. 竞争真的真的真的太惨烈了
你终于在市场上发布了你的电影,和你在同一天同一个平台上还有二十到一百部电影上映与你竞争,甚至包括拥有9位数预算的大型制片厂竞争观众。或者是,你也可能要和与你情况差不多的独立电影竞争,他们可能风评比你好一点,或者他们制作人的经验比你多一点。电影院能够上映影片的档期也就那么多,所以不是所有电影都有机会在影院里上映的,你的电影很有可能就淹没在如汪洋大海般的市场里了。没有办法预测未来18或者12个月,你完成制作和发布之后,会遇到什么样的竞争对手,你只能暗自祈祷。
3.即使大卖也不一定赚得到钱啊
这不应该叫做 “电影行业”,而应该叫做“电影爱好者协会”。这就是一个爱好,要么你有财大气粗的投资人,你可以不考虑金钱问题来做这件事,要么你就得忍受一辈子和其它五个人挤在一个小公寓里,这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型,也不是工薪阶级可以支付的梦想。
中间商,发行商,他们剥削这部电影,剥削这个项目,因为他们把这个项目带出去,被大家看见的。大卖的影片比比皆是,但是中间商赚了差价后留给创作人员的又有几成呢?你拿到的钱可能还了信用卡也就差不多了吧,大多数平台要等到三到六个月才能拿到钱,如果你已经为了这部电影求爷爷告奶奶到穷途陌路了,那这3个月是多么的漫长!
如果一个艺术家的目标是靠他热爱的事情为生,现有的体系只会让很少一部分人实现这个梦想。如果你没有办法合理计划你的收入,你没有办法以创造为生,它只能是一个爱好,变成一个职业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每一个娱乐平台,都是一个三角关系,一方面是平台,一方面是观众,还有一方面是内容创作者,而所有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平台和观众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内容创作者却被忽略了。创作者们使用这些平台来发布作品,但真正收获利润的却是这些平台,平台是靠创作者的作品来获取利润的。
另一方面,观众数量巨大,内容数量巨大,而渠道却很窄,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成功地以此谋生,比如说昆丁·塔伦蒂诺。
如何和现有的体制较量呢?有一种科技呼之欲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区块链,去中心化才是解决方案。
一个去中心化的计算对电影业的影响就像电子照相机的发明对电影圈子的影响一样。因为在有高清相机之前,你必须在好莱坞有熟人,你必须慢慢爬上去,然后,也许你会有个机会成为一名导演。因为在电影圈这要经过巨大的努力,这就是一个神秘的巨大行业。科技让普通的人有能力去出去讲一个故事。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将会把这些所有作品呈现出来,同事平衡创作者、平台、观众三方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区块链可以让电影制片人和创作者们夺回引导观众的权利,因为那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命脉。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你能攒到一千个铁杆粉丝,这一千个人愿意支持你的事业,愿意出钱支持你,那么你就能发展一个相对持续的职业生涯。但大多数情况下,你其实是在为别人攒粉丝,而且如果这个平台明天就垮掉了,那你的粉丝也就没有了。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粉丝和观众基础,而且不管走到哪里,都能保留住你的观众,如同电子身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