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屠城:清廷长期掩盖,辛亥革命前才广为人知
扬州十日屠城:清廷长期掩盖,辛亥革命前才广为人知
江上小堂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清军攻占汉地过程中犯下的最残暴最血腥的罪行。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在多尔衮的兄弟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十万清军兵临扬州城下。扬州守军仅万余人,守城主将为南明王朝首辅史可法。
多铎先是派明朝降将用箭投书劝降。但遭到史可法的严词拒绝。史可法明白扬州已是一座孤城,没有外援。久攻之下,城必被攻破。但他史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决定死守。写下了五封遗书,除一致豫亲王多铎,其余是给母亲、夫人、叔父、兄弟的,表示愿以死效忠南明王朝。
劝降不成,清军遂发动攻击,用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五月二十五日守军弹尽粮绝,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自杀,被部下夺刀阻拦。后被捕。多铎许以高官厚禄,想劝降史可法。但史可法宁死不屈,终被杀害。
清军攻城中,因守军顽强抵抗,损失不小。加之,南方民众对清朝“剃发令”的强烈反抗,致使多铎十分恼怒。城破后,即下令屠杀城中百姓,抢掠财物。一时间,扬州城内烽火四起,清兵满城屠杀平民百姓,抢掠财物,强奸,纵火,无恶不作。一连十日不封刀。悲惨之极,幸存者王秀楚著有《扬州十日记》,描写当时的惨状,“火势愈炽,墓中乔木烧着,光如电灼,声如山崩,风势怒号,赤日惨淡,为之无光,目前如见无数夜叉鬼驱杀千百地狱人而驱逐之”。据后来推测,被屠杀人数超过80万。
除《扬州十日记》外,关于扬州屠杀的历史记载还有《明季南略》、《扬州城守纪略》等。但清王朝对扬州屠城暴行的文字记载极力掩盖。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军机处上奏乾隆皇帝,请求将《扬州十日记》等书列为《四库》禁毁书,全部销毁。清王朝长期掩盖和歪曲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导致大部分人对扬州屠杀事件一无所知。
到了清末,辛亥革命前夕,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才在东京和大阪的图书馆里发现了流入日本而幸存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等书。而在国内这些书却湮没无闻达250年之久。留日学生这才翻印传往国内。扬州十日屠城惨剧才广为人知。
从人格心理学来看,记忆是自我的基础。人们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记忆构成了不同的人。丧失记忆,就等于丧失了自我。失忆往往是受了严重伤害及精神创伤后为逃避痛苦而作出的选择。对人如此,对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丧失和篡改历史记忆,等于就是丧失和扭曲自我。
2017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