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超越自卑 阿德勒 理论篇三 追求优越
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冥冥之中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超越自卑 阿德勒 理论篇二 补偿作用
虚构目的
写到这里,我们把弗爷和荣格再挖出来一回,回顾一下他们二位的主要观点。
弗爷关注的,是内在的、由过去经历和创伤带来的心理冲突。
荣格认为,人在冲突的同时,还受到社会、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
尽管阿德勒和弗爷决裂,和荣格也不是很来电,但对于他们的主要观点却没有客气,批判的继承了下来。
阿德勒认为人在受到过去经验、当下环境影响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被未来的目标所牵引。
上小学的时候,好好学习,因为如果拿到三好生,老爸暑假会带我出去旅游(尽管没兑现过几回)。
中学的时候,学习更辛苦,被管的很崩溃,每天踏进校门的那一刻都要在心里默念: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等老子考上大学,你们管不着,想踢球踢球,想泡妞泡妞......
于是一不小心考上了大学,开心!一路昏天黑玩到大四,要找工作了,看了看黑压压的招聘会现场,恐慌!还是去考研究生吧,读完研究生,就好找工作了。
三年后,研究生毕业了,惊喜的发现工作还没有本科生好找。
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找了个工作,拿着可怜的工资,每天加班加点,还时不时的浪迹天涯(说多了都是泪),于是发誓总有一天老子要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不再给别人打工。
看出啥没,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和一个个虚构的目标相联系。
这些目标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有的正在实现的过程中,但不管是实现的还是没实现的,它们都在牵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
如果没有“没人管,开心玩”的目标,我估计考不上大学,早混社会去了。
如果没有“考上研究生好找工作”的目标,或许十几年前就去当了化学老师,今天也不会在这里码字。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被虚构的目标所牵引,不管是正常人,还是人格偏差者,不同的是正常人会根据现实来调整自己的虚构目标,而人格偏差者则会固执的坚持。
正常人如暗恋奶茶妹的屌丝,美人已被土豪抱回家,痴心一片已毫无意义,于是开始奋发图强,期望有朝一日效仿东哥。
人格偏差者如电影《异度空间》中徐少强扮演的那位房东,老婆儿子已去世多年,但他每天做三个人的饭,门口放着老婆儿子的鞋,认为雨停了他们就会回来。
追求优越
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哪怕是虚构的,那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鬼,阿德勒说,人追求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俩字:优越!
阿德勒认为,优越包含着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伟大的向上驱力,也是人生的目的。
有点拗口,还是我来认为一下吧,所谓的优越,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卑微到尊贵,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和完美。
08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没有地方住,差点流落街头,幸得留校任教的大师兄收留,和他一起挤在学校的单身教工宿舍里,那时候天天想,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就好了。
两年后,结婚了,在古城区有了一套90平的房子,尽管房子小了点,还有点老,周边环境也不咋地,但还是很激动,终于有了自己的窝。
看着还在租房子的同学,心头升起一丝丝小优越。
又过了一年,儿子出生了,开始觉得房子有点小,周边的环境瞅着也越来越不顺眼了,看着一路之隔的工业园区,一个个配套一流、环境优雅新小区,自卑感开始作祟,开始琢磨着换房子。
努力工作了两年,攒了点钱,顺带着啃了把老,在附近一个新开盘的小区买了一套140平的大房子,心花怒放的搬了进去,好优越耶!
没过多久,小区里建起了一大片别墅,每天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一片独门独院、白墙黛瓦的小别墅,耳边传来老婆的声音,好好努力啊,这辈子能不能住上小别墅,就看你的啦。
于是我默默的滚到简书写作来了......
人生活在社会中,因为现实和目标的差距,自卑感源源会不断的产生,推动你去追求你所认为的优越,只有达到目标,才能克服自卑、获得优越感。
这就是你每天起早贪黑、努力奋斗的原因。
但优越感的获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现阶段的目标达成,优越感满足了,但很快就有会产生新的目标,然后产生新的自卑感,于是继续努力,好不容易达成了,还没喘口气,更高的目标又来了......
借宿的时候想有间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嫌小,换了三室两厅又羡慕人家住别墅的,以后有了别墅没准还想要个庄园。
目标→自卑→努力→达成→优越→更高的目标→新的自卑......人的一辈子就是在重复这么一个循环,并把自己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周而复始,至死方休!
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传下来一句话,叫人心不足。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一种内在的本能,是人们不断进步的基础,也是人格完善的动力。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我们不断的获取成就、超越自我,并使人格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完善。
从社会层面上讲,追求优越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正如我们的民族,经历了百年屈辱落后的自卑,开始奋起直追,追求原本就属于我们的优越,开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从未想过超越任何国家,只是想赶上曾经的自己。
追求优越的三大平台
三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人,是我小时候隔壁家的伯伯,此君没有像样的工作,靠做点小生意养活一家子;由于经济条件不好,还有好酒的毛病,和老婆的关系比较紧张,隔三差五就听到他们家里摔碟子砸碗,鸡飞狗跳。
但是此君人缘非常好,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谁家里有个红白喜事,他都会很热心的前去帮忙,并能把所有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
时间长了,他就成了我们家那一代非常受欢迎、受尊重的人,左邻右舍都非常喜欢他。发展到后来,东家和西家吵架,小夫妻闹矛盾,都叫他出面解决,可谓是德高望重。
第二个人是我儿时的一个朋友,此人从穿开裆裤起就独来独往,长大后性格愈发诡异乖张,相识三十余年,除了我之外,好像也没有几个像样的朋友。
十年前经父母安排,娶了一个女孩,婚后不久女孩就受不了他的性格,鸡飞狗跳的吵了三年多,离了。
离了婚之后,这家伙开始疯狂的工作,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事业上,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下海创业,三五年时间把连办公室都没有的皮包公司,发展到员工上百人,营收几千万,最近听说正在张罗着上新三板呢。
婚姻家庭一事,弟兄们也给他张罗过几回,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个人,是我自己,几年前,事业上曾经遭受过一次打击,啥打击就不说了,反正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个相当要命的事情。
那一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心灰意冷,不知所措,和身边的朋友也暂时中断了联系,每天都在煎熬之中。
但那段时间,老婆一直在背后鼓励我,支持我,跟我说这点小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咬咬牙向前看,总会过去的。本来脾气比较急躁的她,在那段时间也一直照顾着我的情绪。
那段时间,尽管每天白天在单位心情都很灰暗,但是每天晚上回到家中,看到老婆和儿子的笑脸,一天的阴霾便会一扫而空。
半年之后,我也终于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事业也重新走上了正轨。
我曾经问一位老前辈,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回答我:事业上有一点成功,社会上有一点地位,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
我想这位老前辈一定深谙阿德勒的观点,因为阿德勒认为人们补偿自卑、追求优越的三大平台依次是社交、职业和家庭。
有的人在外面不如意,但家庭很幸福。
有的人一事无成,老婆也不待见,但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
有的人,没什么朋友,家庭也不和睦,于是就一心扑在工作上,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也有的人能兼顾这三个方面,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优越,最幸福的人。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三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优越会以不同的面目表现出来,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对这三个问题的适应是否良好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交
社交,是三大问题中出现的最早的,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赢得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优越感,疏解自卑。
在婴儿期,我们要学会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赞许,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罚,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撒娇,什么时候要闭嘴。
幼儿期,我们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小伙伴的欢迎,什么样的行为受到排斥。
上学了,我们除了和同学们相处之外,还要学会遵守学校的规矩,服从老师的管理。
走上社会之后,我们还要学会和更多的人相处,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修正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使之符合该社会的要求,才能融入社会之中,获得人们的尊重。
但是有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融入社会,他们要么害羞腼腆,羞于主动和人交往;要么特立独行,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有甚至对社会充满仇恨,一心报复社会。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些人通过社交很难获取优越感,就不得不把追求优越转向其他平台。
职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问题也开始出现。能否使兴趣与职业相适应,并在职业中发挥我们的潜能,成了新的优越标准。
我的一个老领导,曾经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在职场,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的,也是最不容易的事情。
我的父亲退休前是中学校长,有些新分配来的老师,因为工作表现不好,经常会被叫到家里喝茶。记得那些年里,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又不想当老师,是国家分配我来的......”
在那个年代,职业选择不像现在这么自由,很多人都是国家分配一个工作,就一干一辈子,所以这句话,很自然的就成了做不好工作时的托词,在那个年代,经常听到这句话的,应该不止我爹一个。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自由择业,所以这句话基本上没人说了。
讲到这,我认为有必要讲一讲我爹的亲儿子,就是本人。
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从小在学校大院长大,他们俩工作很敬业,精力都扑在培育祖国的其他花朵上了,很少有功夫管我。
所以从四五岁开始我就被丢在学校的图书室里,一丢就是N多年,所以从小我的知识面和思维发散性就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而我的兴趣,也一直在人文学科。
到了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我坚定的选择文科,因为喜欢;但我爹坚定的选择理科,因为他是教!数!学!的!
被逼无奈读了理科,考进了化学系。真是无法想象,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娃,是怎么在充满刺鼻药剂气味,和算不完的实验数据的化学系混到毕业的。
本科毕业的时候,果断放弃了原有的专业,考了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一名HR。但这个职业和我儿时的兴趣和理想,也是相差甚远,所以这十年来,尽管工作单位越跳越好,职位和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始终觉得缺了些什么,找不到应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直到来到了简书,遇到了心理板块的一群好朋友,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4月份加入简书,迄今已经写完了半本书,也成功和当当出版签订了出版合同,我好像又找回了那个儿时的自己,那个在图书馆默默啃书等着父母下班的小孩。
命运画了一个大圈,终于在兴趣的支配下,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在迷茫了这么多年之后,我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优越。
家庭
最后,我们来说说家庭。
社交、职业、家庭,这三大平台在不同人的眼里,应该会有不同的排序,但如果让我来排的话,家庭理所当然是第一位的。
我是一枚鉴定的无神论者,但是我同样鉴定的认为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是前世的缘分,要不然芸芸众生那么多人,非要是我们生活在一起,所以要倍加珍惜。
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幸福的,有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在婚姻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两类人,一种是自卑的,一种是自大的。这两种人很难已客观的态度面对家庭生活,而是荒谬地让家庭关系表现为自卑感或优越感的满足,
自卑者格外在乎另一半,为了另一半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又格外在乎对方的一言一行,哪怕对方一个无意的动作或眼神,多会伤了他的玻璃心。有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不自信,而对对方疑神疑鬼,缺乏伴侣间最基本的信任。
自大者自我感觉过于优越,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强于对方,自己理所当然的是婚姻生活的主导者,另一半只是自己的附属存在,事事都要服从自己。这种人控制欲超强,个人权威不容侵犯,傲慢自大、富有攻击性,他们生活中的伴侣,不过是一个牺牲者而已。
追求优越的六大方向
阿德勒认为,人追求的优越尽管有很多种,但基本上都跑不出以下几个方向:
快乐:熟悉弗爷理论的亲们都应该知道,快乐是本我所遵循的原则,这一观点被阿德勒毫不客气的继承了下来,认为对快乐的追求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活的目标之一。
道德:很明显,这一观点也来自于弗爷——道德是超我所遵循的原则,阿德勒在批判的继承弗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德原则的作用,认为具有正直、善良的品性和道德也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
权力与尊重: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克服自卑的同时,始终在追求着权力,只有拥有了权力,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古往今来,多少人悬梁刺股、寒窗苦读,只求一朝平步上青云。
胜利或成就: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台词,这么些年来,我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证明我自己,证明我能行......
知识与财富:一方面,我们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希望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所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艺术与创造力:人天生追求美,而创造美的主要手段就是艺术,因此人们便通过艺术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现自己的价值。
优越情结
所谓优越情结,是指人过分夸张自己的优点或条件(相貌、学历、财富、社会地位等),借以贬低别人,提升自己的心理倾向。
但他们自认为的优越条件,未必真正优越,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由于自卑而表现出的一种防御作用。换句话说,这种人所以表现的优越感,往往实在掩饰自己的缺陷。
几年前,有事到帝都去出差,晚上无事,和当地的一个朋友去逛王府井。王府井作为帝都的知名商业区,自然是游客云集,满大街都是带着五颜六色帽子的旅游团。
当我站在街头,正感慨首都繁华的同时,耳边传来一声嚎叫:会不会走路,没来过北京啊!
原来是一个游客,走路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一位北京大妈的包,然后大妈立刻发飙,以首都人民的身份,滔滔不绝的给地方游客做了一出思想教育工作。
后来朋友跟我说那大妈他认识,西单那边看自行车的,我想也是,要是个真正有点身份的,也干不出来这事,在帝都混得比较惨,也只能拿外地群众找找优越感。
那次事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北京大妈之威武彪悍的形象在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直到有一天我遇到更狠的。
一次在上海街头,听到两个上海阿姨打招呼。
最近没看到你,你干啥去了?
没啥事,乡下来了个穷亲戚,没见过啥市面,带她看看东方明珠,逛逛外滩!
哦,哪里来的亲戚啊?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