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集文艺天地谈天说地

《锦江街巷》25:铜像光耀孙中山

2022-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作者:韩忠智 ;摄影:完璧、春熙路街道办】

        中国近代史上,率先以“三民主义”思想教化国人的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享有“国父”之美誉。在成都,他的塑像几经变迁,至今仍座落在改造一新的春熙路中山广场,为市民所瞻仰,成为民众缅怀中山先生缔造民国伟绩的历史坐标。

2000年位于春熙路中山广场的孙中山塑像(完璧摄影)

        说起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其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24年5月,受直系军阀所控制的北京政府任命杨森督理四川军务。杨森督川后,打出“建设新四川”的招牌,大兴新政,修建马路。新政之下,春熙路诞生了。1925年5月,时任市政督办的罗泽洲以春熙北路北侧的街心花园为址,建起了一座“春熙路建路纪念碑”,碑四周镌刻修路经过。时过两年,北伐运动开始,四川地方军政首脑宣布易帜,脱离北洋政府,拥护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缔造中华民国的历史功勋,决定以春熙路建路纪念碑为基座,于其上铸造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供市民瞻仰。

        铸造铜像所需铜料约500公斤以上,时任川军第28军军长邓锡侯和第24军军长刘文辉共同捐献购置了铸像所需铜料,交由成都造币厂负责铸造,铜像由雕塑家江小鹣负责设计。

        因时间仓卒,匆匆于1928年元月,铜像铸就安置。在两位军长的主持下,于1月30日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当时,中山先生铜像为全身立像,着中山装,双手紧握下垂,肘挂“文明棍”。碑的前上方有总理遗嘱,四方刻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八个大字。铜像铸造工艺粗糙、寓意不深。但四川铸有孙中山先生铜像者,以此尊为其首。

        其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乱时期,成都的政局陷入了你争我夺的局面中。盘踞川内的军阀们为招兵买马抢造钱币,而铸币则需要大量的铜为原料,在当时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形下,生命尚且朝不保夕,何况那用量巨大的铜呢。于是,越发稀缺的铜又成为了军阀们争抢的对象。甚至连寺庙中的铜铸佛像也难避劫数,纷纷被收集起来熔制川版铜钱。这真是红尘三千难,菩萨亦难逃啊!也就是在这个非常时期,据说孙中山铜像也成了争夺铜料的对象。文坛怪杰刘师亮先生根据先生塑像的形态,创谐联一幅。联曰“两眼瞪着天,准备今天淋暴雨;双手捏把汗,谨防他日变铜元。”横额“朝不保夕”。谐联言辞调侃,却寓意深刻,切中时弊。好在中山先生英名在世,尚无敢冒天下之大不不讳而段像者,因而铜像得以保存下来。

        抗战时期,余中英任成都市市长。该市长对书画雕刻方面颇有研究,认为孙中山先生铜像,设计平庸,铸塑工艺粗糙,这样的塑像难以表现革命先驱的伟大形象,于是他开始着手准备重铸“国父”之像。

        1944年,全国雕塑界名望甚高的大师级人物刘开渠先生来蓉,余中英当即诚请其重新设计改铸孙中山铜像。刘开渠先生欣然接受。耗时半年有余,终在次年元月制就了塑像的石膏模型。这时余市长已另调他职。新接任的陈离市长继续支持塑像的熔铸工作。虽是有了两任市长的鼎力支持和开渠先生的倾心设计,但铸塑之事在当时那个内战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成都市市长一职几经易人,以致铸塑孙中山铜像一事就搁置下来,直到1947年,时任市长陈炳光才将此事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铸塑工程以招标方式进行。

        据原在旧四川省审计处工作的谭建先生回忆:当时审计处处长胡希瑗指令第三组主任王庭梓,派他作为审计处代表,参加改铸孙中山铜像开标仪式。谭先生受令后按时到达了旧市政府(在今鼓楼南街)递交公函和出示派令后,陈炳光市长派秘书邀他到秘书室侍茶。开标现场就设在秘书室外走廊上,当时来参加投标的各厂家、公司的代表早已在走廊下一排排的长木椅上坐定,旧市府总务科、财务科、工务科均派员参加。与会人员到齐后,首先由谭先生和市秘书室派出的一位监标员开箱,并依次将各厂家公司的预标“标的”当场宣读一遍,然后由谭先生宣布“标的”数最低的一家单位中标。开标结束后,除中标单位外,其余各厂家和公司代表退席到财务科退领投标押金。之后由总务科在总府街明湖春餐厅设宴招待,餐后在隔壁五一茶楼举行茶会,交换意见,并安排所有外地人员在茶楼旅馆住宿。直到1948年初,铸像一事方才功德圆满,铸塑成功。而原来的铜像便移于提督街中山公园(新中国后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存放。

        是年3月在安置新铸铜像之前,旧市政府即派人在春熙路纪念碑的周围栽种了杨柳、青松、柏树;碑左右的水池由自来水公司蓄满青水,安置喷水器以备喷水之用;通知启明电灯公司在周围空间装置电灯数十盏,以供照明。一切就绪后,11日将新铸塑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安置在纪念碑上,覆盖以青天白日的国旗。

        翌日(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23周年纪念日。又是植树节。重建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定于上午10时揭幕。揭幕盛典由当时政坛、军界风云人物省府主席邓锡侯、军校校长关麟征、省党部主任委员黄季陆、省参议会议长向传义、成都市市长李铁夫、警备司令严啸虎、省会警察局长刘崇朴、市参议会副议长孙铸颜等10人组成主席团,邓锡侯任大会主席。再看周边各商号住户,家家悬旗、户户挂彩,把个盛典之“盛”渲染得名副其实,气氛浓烈。参加典礼的机关、法团学生和市民约3000人之众齐聚于此,向一代伟人默哀追悼,寄托哀思。座像前密布的花圈、飘摇的挽联,为这份隆重注入了庄严,多少双眼睛正渴盼着一瞻伟人尊容。

        典礼开始了。铜像前灯光灿烂,清泉飞舞,乐声悠扬,鞭炮齐鸣,市立男女中学学生列队高唱总理纪念歌。邓锡侯主席引导参加典礼的人员向孙中山先生铜像行三鞠躬礼、恭读遗嘱,并致颂词。“窃维铸金垂远,期益寿于河山;勒像铭勋,冀争光于日月。我总理,德牟天地,识冠古今。维革命之艰难,睹共和之缔造。……”颂词评述了孙中山先生光辉的一生,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敬仰。

        邓锡侯致颂词,继而由其他官长致祝词。词毕,邓锡侯登台揭去覆盖铜像之国旗,于是“国父”庄严和蔼之容颜,再现于人们面前。一时间人声鼎沸,掌声如雷,会场气氛浓烈,盛况空前。

2000年位于春熙路中山广场的孙中山塑像(完璧摄影)

        这尊新铸孙中山先生铜像为座像,座椅塑梅花为饰,脚踏上塑梅花三朵,象征三民主义。中山先生身着传统礼服,马褂长袍,其容貌慈祥,凝重庄严,左手持文稿一卷,右手轻扣扶手作推敲状,目光炯炯中透出睿智,凝神深思。这是刘开渠以孙中山先生草拟《新中国大纲》时的姿容思路而设计的,表现出一代伟人忧国忧民、意怀苍生的崇高。也是借此再现中山先生手不释卷,深思熟筹,每有所得必作笔记的情景。重建的铜像经雕塑大师精心设计,寓意深邃,兼以雕塑精绝,神态逼真,堪称杰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铭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毕生功绩,对铜像倍加爱护,在铜像周边开设了花圃,在青松翠柏中,春花、秋菊相映成趣。在1966年~1976年间,有关单位将铜像蔽以长方形的大竹笆,并贴语录,铜像才得幸免于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都市文化局于1981年6月将铜像整体精心维修,并将四周环境整理一新,当年9月15日竣工。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孙中山先生铜像列为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留传后世。

改造前的中山园(由春熙路街道办提供)

        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斥巨资改建春熙路商业步行街,重建中山广场。广场占地约10亩,四周有露天水池、绿化带,成为游人小憩的场地和晨练群众的乐园。广场在修建过程中,围绕原建的孙中山铜像,几经修改方案。如今座落在中山广场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基座已进行了修葺,修旧如旧。刘开渠大师塑造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虽历经风雨,仍栩栩如生,置于新建的广场之中,四周鲜花簇拥,更觉端庄肃穆。中外游人到此,无不驻足留影,拜谒这位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下篇:《春熙路上看电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