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慎独方行远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慎独是最为崇高的道德修养。拥有慎独品质的人,向内可三省吾身,向外可质天地问鬼神,内心清明而高贵!
慎独之心是怎样修炼出来的呢?必须得去贪、去嗔、去痴!
何谓贪?“贪”在佛教中是“三毒”之首,贪是染著于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不忍割舍的心理状态,是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本!“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目遇之皆花态柳色、耳闻之皆缠绵琴音、嗅之即软香绵绵、食之尽膏粱珍馐、衣则绸缎绫罗,人一旦沉溺于这样的奢糜生活中,自然毅志消沉、精神萎靡,要想“慎独”恐怕难于上青天!“贪”像寄居的藤蔓,滋生慢长、千回百转,与无形中攻城掠地、独占鳌头!“贪”又像狡猾的病毒,侵入体内!去掉“贪”一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二要志存高远,淡泊宁静!
嗔,是对逆境的怨恨,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前一段电视剧《知否》中有句台词:“………与人相守几十年,终究还要看看最低处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婚姻要看低处,做人莫不如此!昔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儒雅少年郎,自然红袖添香、花团锦簇、笑语盈盈;一旦“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还能温文尔雅、波澜不惊吗?还能心平气和的疏食饮水、布衣陋巷吗?还能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山水寄情、绿萝拂衣吗?《说文解字》上说“嗔,即口有怨也”,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稍有不顺张口怨声载道、闭口诽谤他人!“嗔”是人在低谷处的试金石,当一个人在遭受了不公与折损时,依然内心纯净不染凡尘,那才可称为“慎独”!就像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在文革中饱受凌辱,依然善良儒雅,生活的苦,在他们眼中不是洪水涛天而是云卷云舒,生活的难,从不化成口里的怨和心里的屈,在他们看来,那些苦难不过是高贵灵魂下的草芥尘埃。喜欢杨降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愚昧无味!汉语中含“痴”的成语多少有些愚枉之义,如“痴心妄想、痴人说梦、痴男怨女、痴鼠拖姜、小黠大痴”等。愚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心不明。“人心如明镜,本不染一尘”镜子脏了需要擦拭,人心也要“擦拭”。用什么“擦”呢?一是道理。无论是鸿儒还是白丁,做事要占得住理、做人心里要有一杆称,一杆正义凛然的称,一杆不亏欠他人用善良打造而成的称!二是读书。西汉刘向说,读书可以医愚,人天生的愚妄之念会在书的浸润下慢慢隐去,心灵的尘尘土土也会被优雅的文字一一拂去!心明净了,人通透了,自然痴念妄念就少了,心灵的阳光才会温柔地抵达每一个虚妄黯淡的角落!
曾囯藩有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悄然开在苍茫天地间一朵瑰丽的花朵,娇香四溢;慎独是贫瘠旷野中的一抹新绿,青碧可人;慎独是幽谷中的山泉,清澈纯净;慎独是一双透彻的双眸,深邃而禅远………悉心守住慎独之花,自会清梦采菊、淡云佳月、琴觞自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