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的潮州学生周孚先,为侍奉父母而不考会试
周孚先,字克道,号西山,广东潮阳桃溪人,湛若水学生,据说还是北宋大儒周敦颐裔孙。《新泉问辩录》有记载湛若水与周孚先的对话。
正德十四年,周孚先举省试第四名,不过由于心慕理学,无意功名,没有赴京参加会试。嘉靖七年秋至南京,与好友信州吕怀一起从学湛若水,期间与同学共印证。周孚先信奉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勿忘勿助之旨,获益良多。
在周孚先拜师湛若水之前,不少潮州学子已经慕名拜师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因为潮州有心学底蕴,后来薛侃把老师王阳明的学说带回潮州,形成阳明心学的潮州学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周孚先画像。(来源网络)周孚先曾经与状元吕柟论学,当谈到“精一执中”之旨时,吕柟认为:“此为日用间之事,平常简易,只是别人当作难事而已。”周孚先回应说:“懂的认为容易,不懂的感到困难。” 吕柟深感认同,还告知湛若水:“湛门后继有人!”湛若水也感到惊喜,因为天地事物本来是由简易而进入繁难,不能入于易,则不能入于难;不能入于简,则不能入于繁。当世学者,常有困惑于繁难而不能走出来。
第二年秋,湛若水被召为北京礼部侍郎,周孚先返回桃溪隐居,与潮阳学者探讨心性之学,其中与薛侃相与讲求不倦。
湛若水与周孚先有关的作品
今乡进士周生孚先、吕生怀送予至彭城而还,亦浩然以往。朋友道义之会,乐当何如?诗以赠之。
——《送周克道吕汝德入九华兼寄先在山诸君有序 》
无情未发前,可欲已发后;借问静趣时,此趣更谁受? 桃花映溪水,溪水亦何情?精舍有高人,端默观化生。
——《题周克道藏修所二首》
周孚先辑有《甘泉先生文录类选》一书并作序,故宫博物馆有藏本。他的理学著作在当时有一定形响力,可惜大部分论著被倭寇焚毁。他的季子周光镐于隆庆二年(1568年)上京赴考,下第后与澄海唐伯元到信州师事父执吕怀。
周孚先中举后不赴会试,只是希望侍奉父母。其父去世后,他才奉母命勉强上京,只是在南京从游湛若水学习而不赴考。湛若水从周孚先身上依稀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还称这个学生是真孝子。
后来,周孚先游览罗浮山时决定隐居讲学,做一名隐士。这名学生去世后,老师怀着悲痛的心情为之写墓志铭。
周孚先言论
读书时,还须身心俱到书上,方看得一段道理出来,若只如明镜照之而已,未免有悠悠不切、草草不精之弊。
体认天理之说,近来正衣端坐,收敛身心,稍见有些光景。窃看得天理止是吾本然之良心,此心常能整齐严肃,自无非僻之乾,自有个正大光明气象,凡遇事自然从容闲雅,有个良心发出来,便就此扩充将去,便是天理。若或不敬,此心便放肆,应事便无良心;或介然有之,不免私意附会,不能察识扩充。
——《新泉问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