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案设计智慧城市物联IOT圈

从田间到餐桌,详解食品追溯的那些事!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16人  310e7c946a3c

从苏丹红到毒奶粉,再到席卷全国的地沟油。食品安全事故一起接着一起,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除了中国,在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同样也出现过类似的食品安全事故。

1986年始发于英国的疯牛病,最初只是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动物疫情。但从1990年开始,相继发现了猫和猪感染疯牛病的病例,人们开始担心疯牛病会传染给人类。

直到1996年英国政府公开证实了它对人类的致命,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谈牛色变”。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欧盟多个国家的牛肉销售量下降了70%,各成员国间因为“牛肉”而互不信任,纷争四起。

1996年到2002年5月,英国已有89人被证实死于新型克雅氏疾病。英、法、德等国民众纷纷通过示威、抗议等各种形式表达对政府危机管理无能的不满。隐藏已久的疯牛病危机骤然表面化,从一场农牧业领域的安全危机升级为社会、政治危机。

为了制止疯牛病危机的蔓延,除了通过出口禁令以外,欧盟还采取了其他的防范措施。“食品安全追溯”一词也最早在2002年被欧盟提出,主要起到了“事前防范,事后补救”的作用。

1

追溯简介

食品追溯就是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作用是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

追踪

溯源

方向

从原料到成品,从供方到顾客

从成品到原料,从顾客到供方

作用

食品链前端的产品发生问题,可以及时地确认受影响的后端产品

食品链后端的产品发生问题,可以准确地确定的前端问题

目的

承担责任

分清责任

全球物联网观察制表

追溯其实涵盖了两层意思——追踪和溯源。企业在乎的是追踪(货物运到哪了),消费者在乎的是溯源(我买的到底安全不安全)。

注:食品溯源本身不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但它有助于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行政措施以及追究责任,后面会有案例介绍。

食品追溯主要通过产品标识、信息采集、终端查询的手段来实现。

常用的解决方法有:尽可能的采用“物联网”,通过条形码、二维码、RFID、无线通信技术和人工辅助录入等,完整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信息,消费者可通过查询机、网页、短信等方式获取所购买产品的安全信息。

从原则和目标上来讲,食品安全追溯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正向追踪,即实现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信息跟踪,进行信息记录。另一部分是反向溯源,销售商在发现缺陷产品时,通过链路了解到产品的来源以及出现问题的环节,从而实现下游向上游的溯源。

现在普遍所说的食品安全追溯,实际上是全供应链的追溯。全供应链里会涉及到多个参与方,具有可追溯性的合作伙伴。当产品流顺供应链自上而下流动时,信息流和它也相匹配。

在具有可追溯性的参与方内部实现追溯,即生产企业对生产批次、供应商、加工流程、不良率等信息追溯,通过系统即可从批次追溯到是哪一家供应商供货等信息。这个企业内部的过程称为内部追溯。内部追溯是外部追溯数据交换的基础。

在两个具有可追溯性的合作伙伴之间,两个供应链条相邻的企业之间的信息记录、信息交换,称为外部追溯。其价值在于国家监管、消费者有个交代。

外部追溯

内部追溯

领域

食品链

食品企业内部

信息传递

组织与组织间

操作流程中

支撑

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

各个操作流程的信息传递

作用

明确组织责任

分析内部原因

全球物联网观察制表

全供应链追溯就是将无数的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跨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2

食品追溯方案

2

追溯建设方案

3

追溯业务流程

生产赋码系统

仓储物流设计

销售物流设计

3

国际观察

由于疯牛病的缘故,欧盟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根据牛肉标签法,欧盟国家在生产环节要对活牛建立验证和注册体系,在销售环节要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

欧盟

2001年,欧盟开始在成员国内部建立牛肉产品追溯系统。2002年进一步将追溯范围扩大到全部食品,规定对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 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强制建立可追溯体系,并明确提出禁止进口非追溯产品。

2013年,发生了一场轰动全欧洲的马肉风波。当年英国超市出售的意大利牛肉面及牛肉汉堡中,首先被发现掺入价格低廉的马肉(马肉的价格只是牛肉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挂牛头卖马肉”的欺骗行径已严重触犯欧盟的相关规定。

东窗事发后,几乎所有的供货商和生产商都在撇清责任,称自己是“受害者”,将责任推给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但欧盟通过完善的食品特别是肉类制品的追溯机制,极其迅速地侦破了这起马肉案,马肉风波很快的得到平息。

美国

2002年,美国通过“生物反恐法案”,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分销、接收等供应链环节建立记录保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农场初级原料生产标准和召回追溯系统、强制召回受污染食品、扣留不安全食品、限制或禁止来自某个地区的不安全食品流通,并就可能违规情况索取相关数据。

日本

日本引入欧盟所推动的“食品可追溯制度”,先是建立了肉牛可追溯系统,并于2002年制定了“牛肉身份证”制度, 建立起牛个体信息系统,消费者可以在销售终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查询牛肉产地、品种、出生时间、饲养者、饲料成份、屠宰日期以及流通过程等详细信息。

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农产品种类,到目前为止,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均已实现可追溯管理。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应用方面,日本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而且在零售环节,大部分超市已经安装了产品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产品。

国际标准

建设有追溯系统的国家还有很多,但多数采用GS1标准,这是全球生产、流通、销售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编码标准。

2002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简称UCC)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该协会的前身是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EAN与UCC之间达成了联盟协议,共同开发、维护和管理EAN·UCC系统。

2005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将组织名称由 EAN International 正式变更为 GS1,在全球推广统一、通用的、包括产品、位置和服务的编码、数据载体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GS1系统。

4

国内现状

从国际追溯体系建设经验看,强制性的市场准入制度是追溯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最关键要素。如国内由国家强制执行并且监管的药品,就拥有完善的追溯体系。

每一批药品生产都会有指定的批号,批生产记录,从最初原材料的购买到最终包装耐至销售都有详尽的记录。可以做到终端批号和电子监管码追溯,也可以做到单批药品精确召回。

在食品行业,虽然中国自2010年就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但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状态,标准不一较为混乱。中国食品安全追溯的系统、体系较多,可大概概括为三种形式:企业自建、第三方认证、政府主导。

企业自建,系统由企业自行搭载和维护,投入维护成本高、前期产出少,适合实力雄厚的知名品牌,如茅台、五粮液、蒙牛等企业。

第三方平台,多数由民资搭建,由于投入少,非常适合有防伪溯源需求的中小型企业。但平台权威性和影响力有限,即公信力不足。媒体曾经还曝光过源头作假现象。

政府组建,由政府出面主导实施,最具公信力。面向全行业,全社会,基本免费。可以分为国家级平台和地方级平台。政府平台现阶段的重点在于事后追溯,而非事前防伪,因此适用性有一定局限。

企业考虑到经营需要和政府监管,往往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也导致政府平台推广缓慢。目前政府平台主要采用一维码和二维码技术,这两项技术足以解决批量产品的追溯需求,且成本低廉,而RFID作为更为精准的身份标记技术,成本较高,目前在此类平台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影响有限。

结语

可见,建设完善的追溯体系是当务之急。好消息是,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2020年建立起互通共享的全国食品追溯体系,这标志着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将进入建设加速期。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991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

该中心旗下的追溯平台很多内容都是2013年发布的,此后处于停更状态,说明其间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从2016年起,网站开始了正常更新,每天均有新增企业。管中窥豹,组织确实要发力了。

全球物联网观察独家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