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需要《非暴力沟通》1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luckfang

早先在樊登读书APP上听过这本书,觉得无非是要注重倾听,讲话方式要尽量考虑对方的感受,继而达到双赢的局面,因此就没有太在意。后来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出现“非暴力沟通”的字眼的书籍后,就更加不愿意去看了。

这种心理我觉得也有些奇怪,不想和大家一样,有时候明知道那可能是对的,就是不愿意从众,就要特立独行。大家都去干的事情,有时候就不想去做,这种思维模式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其实蛮要命的,我觉得这就是清高的一种表现。

最近小朋友每天作业做得很晚,和他说话老是杠上,和爱人又经常话不投机半句多,在看到何帆教授给家长们的书单里面出现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的时候,终于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要“凑热闹”了。
刚看了前面两章,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找到很多问题的根源!
1、你是否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建议多么合情合理,对方就是不接受,就是对着干?
2、你是否觉得,你的考虑比较周全,别人的考虑大部分时候都有欠缺的?
3、你是否觉得,有些人的习惯很奇怪,这样对身体不好,但为什么他一直喜欢这么做?
4、你是否发现,你的亲人有时候虽然嘴巴里答应你,转过头还是我行我素?
……
这些事情惹得我很生气,有时候忍着,有时候就爆发!但结果呢,收效甚微!

非暴力沟通的内容要素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的沟通

我们每个人的表达都发源于自己的家庭情况、生存环境和教育背景,对于语言的感觉会有不同,同一句话可能会有天壤之别,就像外国人很难明白“我好喜欢他啊”和“我好不喜欢他啊”有时候在中国是一个意思。
以下几种言语表述,可能会给听者不好的感受,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她那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太粗心大意了。”

这些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
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
而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法则,作者建议她说:“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而这个老师说:“我不喜欢这样说,因为这让我觉得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的,有责任感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

要点1:区分观察和评论

人们在听到评论的时候,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因而会对我们的建议置若罔闻。
以下例子有助于我们理解两则的区别:

A、评论:你很少配合我。
B、观察: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
A、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B、观察: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要点2:区分感受和想法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A、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B、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我很郁闷、我烦透了)
A、想法: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B、感受: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