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像一个笑话,一直以来以为的最好的朋友,把自己当一个笑话。
我来自贵州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到大,我们学习的英语可以说是哑巴英语,会看音标,懂语法,会写作,能阅读,但就是不会说口语,甚至老师的发音也是不标准的。
可想而知,就算我的英语考试能考140分,但我的英语发音也是不标准的。
没有语言环境,也没有专门训练过。
上大学来了浙江。浙江这边的英语教学当然是比较先进的,毕竟是沿海城市嘛。
一个寝室的女孩子6个中有3个都是浙江的。
每次英语课发言,虽然她们也算不上多标准,至少比我们这种小地方的好一点。
那种嘲笑是不可避免的。
说者可能无心,听者不可能无意。
就这样,大学四年,基本上不敢在她们面前说英语,有时候不小心说了一句,不得不说,嘲笑的言语动作都很伤人。
后来考研面试必须有英语自我介绍,每天练习,不停地说,终于是能把一篇自我介绍背熟了。
面试的时候,老师也没有嘲笑,也听懂了。
我始终觉得,英语也不过就是一门语言而已,说出来能听懂不就行了。
况且,没有练习,要想说好也是不可能的。
我想起了高中的时候,一次演讲比赛前的练习结束后,我的室友也很礼貌地指出了我的发音问题,当时其他同学也没有嘲笑的意思。后来我就着重去改正、练习,最终改了过来。在普通话考试没有刻意练习准备的情况下也考了二级甲等的成绩。
这样的善意不常有,别人要嘲笑也没办法。
毕竟我的口语确实不好,但是让人伤心的是这个人是我大学四年玩得最好的朋友。
她不仅嘲笑我的英语发音,也常常在其他方面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终究是错付了。
有时候觉得可能是自己矫情了。
也可能人家根本就没把我当最好的朋友吧。
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样的亲密关系。
于家人也是,我从来不去主动联系他们。
每次都是他们主动来给我打电话、发消息。
我有时候甚至在想,我没有家人就好了。
但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没有家人,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从前一直不认同原生家庭的任何论题。
说什么性格是由原生家庭来决定的。
我从来不信。
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不管家里人如何吵吵闹闹,小小的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总是选择屏住双耳,全身心投入电视里的画面、情节。
自小练就了一身置身事外的本领。
从来不与人沟通。
在学校除了上课听老师讲话,其他时间一律不听人说话,不与人交流。
回家的路上,总是有伯伯阿姨,看似关心实则八卦地对我说,“妈妈不要你们了,你们以后还会认她吗?”,“你妈妈有给你们寄钱吗?”,“你妈妈给你打电话了吗?”
我刚开始会觉得这些大人真关心我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认真回答。
后来慢慢发现,他们的笑容下面多了一些看笑话的探索。
从那以后,我更加不听人说话了。
我学会了放空自己。
除了学习,没有什么能让我觉得满足的事情。
书上的知识不会骗人,学会了就是学会了。
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人也太复杂了,我看不懂。
直至今日,我也还是不懂。
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这就是我,也没法改变了。
直至今日,我终于认同了那句话: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