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汉语言文字学/第四部分中国古典文献学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124人  洛漪兮兮

第三部分汉语言文字学

一、古代汉语

1、汉语语音以音节为单位,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声调。

2、字母——传统音韵学的声母称法,又叫声纽。字母是根据梵文的体文创造的。主要代表有:(1)守温三十字母——是唐末和尚手温根据梵文体文创造的一套表示汉字声母的字母,共有30个。(2)传统三十六字母——宋代人在守温三十字母基础上,将其增补为三十六个。(3)五音——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而分: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则为七音。(4)清浊——音韵学上把声母分为清浊两类。

3、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构成。

4、上古韵部的首创者是顾炎武。古代第一部韵书是曹魏时李登的《声类》。

5、《广韵》——宋代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共同206个韵,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

6、平水韵——南宋时江北平水刘渊编写的一部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8个韵。。

7、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主要包括绝句、律诗。

8、拗救——凡违背平仄规则的句子叫拗句,拗句可在本句或对句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来补救,叫做救,合称为拗救。

9、流水对——一联中相对的两句意思相承,如流水一般,两句是一个整体,称流水对,又叫十字对或十四字对。

10、词牌和词谱——词牌指词的格式的名称,表示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及何处押韵等。同一词牌可有不同名称。词谱是各种词牌的格式的总和。

11、汉字的构造——六书汉许慎:指事(如本、刃)、象形(如水、日)、形声(如糊、江)、会意(如明、采)、转注、假借,六书中,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12、汉字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六国文字(战国)——秦系文字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

13、金文——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产生于商周时代,其特点是形体演变的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14、假借字——是汉字使用的一种方法。一指没有本字的假借;二指本有其字,但却用这毫无关系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表示。

15、古今字——是在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不同的字形。一是由假借产生;二是由引申产生。

16、词义包括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非理性意义包括隐含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借代意义、风格意义。

17、古今词义不同的原因是词义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主要途径为:扩大、缩小、转移。

18、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指词本来的意义,即指有文字记载有文献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引申义旨在本义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词义引申的方式有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19、同源词——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关的一组词。如狗、豿、驹、羔就是一组同源词。

二、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区,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区,以长沙话为代表;(4)赣方言区,以南昌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区,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6)闽方言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7)粤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3、词分单纯词和合成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优良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有两种:一种是词根与词缀的组合(派生词),如阿姨、记者;一种词根与词根的组合,分为并列式(如动静、道路)、偏正式(如黑板、火车)、陈述式(如民主、性急)、支配式(如司机、破产)、补充式(如说明、枪支)、重叠式(如星星、妹妹)

4、义项——根据词在运用中意义的共同点确定,它是词或语素在词典中的意义单位。

5、上下位词——指在意义范围大小上,有领属和被领属关系和一组词,意义范围大的是上位词,反之是下位词。如家电跟彩电、冰箱。

6、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是指很早产生、沿用至今、并有构词基础的词,其特点是稳固性、普遍性和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是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古语词、新词、方言词、术语行业词、外来词等。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相辅相成,经常相互转化。

7、成语——长期习用的、简洁定型的词组或小句。

8、连锁结构——又称紧缩句,它是用两个副词配合在一起组成的(如一看就明白)或用一个副词连接组成的(如看不懂就问)。

9、复指——包括(1)称代复指,指用代词指称前面出现或已在主语位置上出现的某一成分,如青春,这是多么好的时光啊!(2)同位复指,指复指两部分构成同位性偏正结构。如我们大家一起干。

第四部分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主要分两派:(1)考据学派;(2)义理学派。

2、孔子是古典文献学的开拓者。

3、经今古文学——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其主要分别为:(1)经书写本不同。今文经以隶书为写本;古文经以六国文字抄本;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篇章不同。(2)说解不同。(3)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对经书本身的确实理解。

4、纬学与纬书——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谶有关,宣扬天人感应,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纬书为《七纬》。

5、许慎《说文解字》把小学视为古文献学基础,认为精通文字是古文献的前提。郑玄是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

6、我国古书按四部分分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书•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

7、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其原则为“疏不破注”。

8、宋代文献学以义理之学为主流,但朱熹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

9、清代古文献学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

二、校勘学

1、校勘——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特指古籍的校勘,即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校勘在古书中亦被称为校雠、雠校。

2、西汉刘向开创校勘规程,汉末郑玄和高诱做出重大贡献。

3、清代校勘成绩辉煌,重要著作有:阮元《十三经校勘注疏记》、卢文弨《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卄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臣平议》等。

4、陈垣的4种校勘方法是:本校(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对校(以本书前后互证)、他校(以他书校本书)、理校(用理论知识为依据)

5、内证和外证——校勘取证的范围,如系所校古籍之内,成为内证,或本证;如系古籍之外,成为外证,或旁证。

6、校勘通例——即对致误原因和对错误类别的归纳,虽然古书中的每一处错误的致误原因都是具体的,但其中总有一些相同或相类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规律,加以总结,说明其产生的一般条件,即产生同类错误的一般原因,概括成简单的术语,就是校勘通例。

7、衍文通例——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衍文通例则是找出这些错误,如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删改致衍,与古书形制相关的衍文。

8、底本和参校本——底本是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参校本指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

三、古籍版本学

1、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2、善本——指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作,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善本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律视为善本。

3、鱼尾指书口中间的鱼尾形图案;象鼻指连接鱼尾和边拦的一条线。

4、扉页——又名护页、副页,指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5、抄本——又名传抄本,只根据底本再行传写之本,适用范围较为宽泛。其中按底本字体行款覆纸摹写的称为影抄本。

6、套印本——用一套版、几种颜色,或几套版、几种颜色依次叠印而成的本子。

7、拓本——将雕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成的本子,它是黑底白字,与刻本白底黑字不同。

8、简策——周代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9、帛书——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时出现的书写在缣帛上的书。

10、石经——将文章或书全部刻在石上供人阅读的,传世最早的是秦国的石鼓,上面镌刻的篆书,即石鼓文。

11、线装——是现存古籍最普遍最进步的一种装帧形式,约起源于两宋之交,明代中叶后盛行。

12、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是清代官刻的代表。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摆印了一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称为聚珍本。

四、古籍目录学

1、《七略》——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

2、《汉书•艺文志》——汉代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编成,首创了正史中修《艺文志》。

3、《隋书•经籍志》——唐魏征编写,反映了南北朝以及隋代的图书著录情况。

4、《崇文总目》——成于宋代,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它继承了刘向、刘歆以来我国目录编撰的优良传统。对宋及宋以后的公私藏书目起到了示范作用。

5、《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编,全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又再分类。全书有总序,每部前有大序,书目之下有提要,提要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充分体现了宋代目录学发展的水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题解的私人藏书目录。

6、《四库藏书总目》——清乾隆年间编成,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庞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是我国封建社会目录学成果集大成者。它吸收了自汉以来历代目录分类的成果,形成了严密而完善的分类体系,它以四部分类法类分群书,类目之流派繁碎者,再分子目。整个分类体系周密完整,条理分明,眉目清晰。

7、史志目录——是正史的组成部分,是史官在纂修正史之时,以同一时代的政府藏书目录作为依据编纂而成的。其目的是记载一个朝代的藏书与著述状况,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历史的一个方面,随着正史的流传保存下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